常言道,好奇心可以改变世界。知名台湾染织艺术家陈景林研究了数百种源自植物和树木的颜料,证明这种说法所言极是。
为了研究天然染料,陈景林进行了深入考察并撰写了多部权威著作,大大提升了设计师们对此工艺的了解,更在台湾和海外触发了一股可持续时装和当代艺术热潮。
陈景林最近在固兰湖岛海洋艺品亭以国语接受Pancouver访问(内容由副编辑Becky Tu翻译)。由他策展的「台湾色」(Colours of Formosa)展览正是在此举行。
他说:「我在大学学习绘画,而艺术学院通常是传授水墨画和油画的知识。」
在他成为高中教师后,他积极钻研有关天然染色和纺织的学问,并希望以天然染料绘画。
最初,他觉得要将两者结合起来非常困难,因为它们在功能上存在差异。绘画强调的是原创性和创意。
他的目标是将一门传统工艺塑造成当代艺术。在更广泛的层面,他期望天然染料可以得到更多人欣赏,而不单被视作为功能物件上色的混合物。
「创新是当代艺术的关键。当创新的元素越多,其价值就越高。」

复兴传统工艺
在好奇心驱使下,陈景林走遍中国西南部、日本和台湾,记录各种天然染料和它们的植物素材。单单在台湾,他就和太太 — 设计师马毓秀 — 发现了超过300种天然染料素材。
他指出,包括原住民在内的台湾少数族群众多,每个都有独特的天然染料和布材文化。
他认为在台湾国内,泰雅族、排湾族和布农族在保存天然染料工艺方面最为成功。

此外,部份台湾居民的祖先来自中国内地,而天然染料在当地已流传数百年。陈景林表示,中国西南部苗族以此方法制成的传统服饰和工艺品最具创意和技巧。
为了让天然染料在台湾得以复兴,陈景林花了十年时间,在毗邻缅甸的中国云南省研究和记录天然染料。其后,他走进四川、贵州和广西等西南省份以增广见闻。
然而,他的旅途尚未结束。他到访了日本的京都、东京和大阪地区,以继续研究染料。他表示日本使用天然染料的历史丰富,而这种文化就是在1895年至1945年期间的50年日治时期传到台湾。
他称,蓝染在大阪得以保存,而且特别受欢迎,但纺织工艺在京都更为普及,而东京的染色工艺则较为先进。但这些工艺不一定可以在城市内找到,有时候还需要在周边地区多加探索。

海洋艺品亭的油画、长裙和手工艺
当被问到以天然染料绘画有何感觉时,他回答道,他曾经绘画的景色很多已被摧毁,或者正被摧毁。
「有时候,这为我带来悲伤的灵感,但这亦关乎我对自己居住的土地,即是人类的居住地,特别是台湾的情感。我想凸显和呈现台湾的天然美。」

「台湾色」展示了数幅陈景林以靛蓝植物染料绘画的油画。其中一幅的灵感更来自宋朝山水画家范宽1,100年前的著名画作《溪山行旅图》,长达两米的原作收藏于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
他亦根据同一幅作品,以天然靛蓝染料为周裕颖设计的一套时装加添图案,成为了2018年巴黎时装周其中一项展品。

你亦可以在「台湾色」展览上看到由数名台湾设计师创作的天然染料长裙和手工艺品,其中一条长裙是由陈景林妻子马毓秀创作。她强调,俩人在创作时用到多种来自天然染料的颜色。
她补充道,她和丈夫喜欢以当代手法呈现传统的天然染料颜色,例如是时装、其他产品和油画。

天然染料不会破坏生态
早于30多年前,陈、马二人在南投创立天染工坊。根据其小册子,天染工坊是「一家以研究为重心的教学和产品设计机构,目标是推广绿色和可持续天然染织工艺」。
小册子亦解释了创立工坊的六种艺术特质和原则,以实现可持续的长远成果:美丽的形状、优雅的颜色、卓越的质素、技巧的提升、恰当的应用,以及艺术和历史贡献。俩人有关系统天然染色的书籍更加在大学和社区内被用作教材。

他们强调,以植物染料创作布料和艺术品是的对生态负责的做法。
临近访问尾声,陈景林分享了一个关于法国设计师Sandrine Rozier的故事。她在十年内去过十多个国家,以研究天然染色这门工艺。来到台湾后,她购买了陈景林的书籍,并于数周内读毕。
他高兴地说:「她意识到原来根本不用花那么多时间走遍全世界,只要到台湾走一趟就够了。」
这个夏天,Sandrine将于台湾逗留两个月,在天染工坊向陈、马二人学习更多关于天然染料的知识。
马毓秀说:「我们希望延续这些传统,再将它们传授给下一代。」

阅读原文 >> 点此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