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ncouver-Logo

Become a Cultural Navigator

Become a Cultural Navigator

精选华文翻译文章

Irwin Oostindie

TAIWANfest 与卑诗省荷兰文化协会携手合作~将荷兰文化带到温哥华市中心

许多加拿大游客非常熟悉荷兰的街头市集,其中最著名的当属阿姆斯特丹的亚伯特市集 (Albert Cuyp Markt),距今已有100年的历史。座落于前劳工阶级区的德派普(De Pijp) 城区,拥有数百家摊位,贩卖各种物品,包括折扣服装、自行车配件、水果、蔬菜、巧克力、起司、肉类和鲜花。

继续阅读 »
Imay Apong

伊麦・阿蹦在台湾文化节艺术展『迁徙之后』中透过轮伞草纤维编织传达原住民故事

阿美族人和大多台湾人的取名习惯不同,在他们的语言中,阿美族不问姓氏,而是问你是谁的孩子。伊麦・阿蹦的姓是她的祖母的名字-阿蹦,而她多用她的名字-伊麦来称呼自己。这个部落的族人称自己为「邦查(pangcah)」,而「阿美(Amis)」更像是一个外族人对他们的称呼。

继续阅读 »
Jeng-Yi Lin

郑宛纯 (Ann Cheng): 故宫是谁的?透视博物馆的挑战与机会

近来,全球的博物馆掀起归还收藏品的反思浪潮,讨论台湾故宫文物定位的声音也不曾少过。 1930年代,因为中国与日本的战争,中国政府将历朝历代的宝物从北京故宫博物院迁到南方。后来,又再发生内战,蒋介石将数百箱文物以船运至台湾,并在 1965 年成立了「台北故宫博物院」。

继续阅读 »
Shu-Ming Chung

学者钟淑敏探索日治时期台湾移民在东南亚的隐藏历史

就像许多历史学家一样,钟淑敏博士充满好奇心。她尤其关心的是台湾人民如何应对 1895 年至 1945 年间日本对这个东亚岛屿的殖民统治。「有一个问题在我的研究中反覆出现:『台湾人在日本殖民统治下采取了什么样的抵抗?』钟博士在视频中以中文告诉Pancouver。 「在日本的官方历史叙述中,你实际上看不到台湾人的影子。」

继续阅读 »
A Passage Beyond Fortune

Weiye Su以作品《A Passage Beyond Fortune》回应华裔加拿大人被扭曲的历史

多伦多电影制作者Weiye Su在他片长16分钟的纪录片《A Passage Beyond Fortune》读出了开场白,内容是一段个人反思。该名里贾纳前居民在这部国家电影局作品中表示:「有人曾经在萨省告诉我,每个城镇都有一家中餐馆,背后有它的故事。」由中国移民到加拿大的Weiye讲述了由穆斯乔(Moose Jaw)流传开去的都市传说。当地市中心在1980年代发现了地下隧道,衍生了这种说法。

继续阅读 »
Rebecca (Becky) Bair

艺术家Rebecca Bair在新西敏Anvil Centre以卷发艺术设备反映黑人历史文件匮乏

对跨领域艺术家Rebecca (Becky) Bair来说,「黑人性」(blackness)代表着人多势众和机会。身为素里黑人艺术中心(Black Arts Centre)董事的她强调,在纪录黑人历史时,仅聚焦于他们遭遇的残酷待遇并不足够。Becky透过电话向Pancouver表示,黑人性在广泛层面是关乎喜悦、爱和社区。然而,她认为本应纪录往事的政府文件未能反映黑人性的全貌。

继续阅读 »
Mable Elmore

省议员艾美宝在「反种族歧视醒觉周」首天呼吁卑诗省民以自己的方法对抗歧视

卑诗省反种族歧视项目议会秘书艾美宝在「反种族歧视醒觉周」首天发表以下声明:「2023年5月22日至26日的『反种族歧视醒觉周』为卑诗省民提供机会,认识本省的多元文化和历史,并反思如何在本周以至全年每一天对抗歧视、种族主义和仇恨。卑诗省容不下种族歧视。只要我们携手维护平等,便可令到本省成为更理想和更有共融性的地方。」

继续阅读 »
Mayumi Yoshida

追求卓越的得奖导演Mayumi Yoshida在电影制作过程中坚守个人价值观

对温哥华导演、编剧兼演员Mayumi Yoshida来说,今年可算是非常充实的一年。在1月的时候,她和温哥华唱作人兼演员 Amanda Sum凭着「Different Than Before」的音乐影片获得朱诺奖提名。这部感人的作品是关于一个家庭对反亚裔歧视所作出的回应。在朱诺奖于3月举行后不久,「Different Than Before」在德州奥斯汀赢得SXSW音乐影片评审奖。Mayumi在东京透过Zoom视频会议向Pancouver表示,自己急不及待与温哥华的朋友庆祝,因为她在家的时间不多,令她未能完全消化这消息。

继续阅读 »
Van Lefan

音乐家兼音景艺术家乐凡仍铭记卑诗省及台湾的原住民传统

温哥华音乐家兼环保人士乐凡(Van Lefan)对自小而来一直持有的内核价值观作出了调整。在台湾出生的她于11岁的时候与家人移民至枫树岭。她透过Zoom视频会议向Pancouver说:「我整辈子都觉得自己是来自台湾。」然而,她于去年到访该岛国的时候,由衷地觉得原住民才是台湾真正的首批居民。她是于排湾族传统领地的台东县产生这种觉悟。

继续阅读 »
Photo by Rydel Cerezo

探讨菲律宾人心境的《PIÑA》保证绝非竹竿舞表演!

舞蹈表演开始时,一群穿着蕾丝般的凤梨纤维布的「higantes」(巨人)登场,带出了菲律宾人宽宏大量的精神,更突显了布料的特质,实在是适合不过。当观众从透明的布料窥探巨人的身驱,经重新编排的四对方阵舞成为了反思和提出问题的邀请。凤梨纤维布是由凤梨叶(特别是西班牙红凤梨)天然纤维编织而成的菲律宾布料。凤梨是菲律宾殖民历史的遗物,由欧洲殖民者带到菲律宾,现已成为当地主要出口的农产品。这种舒适而轻盈的布料在当地及国际均大受欢迎而且价格高昂,因为其生产过程繁复,更是一种传统编织和刺绣的手工艺。

继续阅读 »
Amanda Sum Photo by Belen Garcia

Amanda Sum的《New Age Attitudes: Live in Concert》虽然包含歌曲和故事元素,但绝非音乐剧!

由约翰·蓝侬以至贾斯汀·比伯等作曲家都曾创作过关于道歉的作品,但温哥华唱作人Amanda Sum的作品却是独一无二。在她名为《New Age Attitudes》的首张专辑内,「Sorry」这首作品以简单的民谣吉他曲调为开首。这让Amanda动人的歌声得以充份发挥,唱出了对系统性歧视和流传已久的种族定型的控诉,当中更包含了强烈的个人观点。「Sorry」更可能令人将25岁的Amanda联想到琼尼·米切尔,因为两位作曲家都擅于创作关于情感和经历的动人歌词,以及旋律柔和的乐曲。

继续阅读 »
Nguyễn Tường Danh

导演Khoa Lê以细腻作品《Má Sài Gòn》(西贡母亲)打破有关越南LGBTQ社区的刻板印象

蒙特利尔电影制作人、舞台总监兼影片设计师Khoa Lê喜欢超越传统界线。这名酷儿艺术家的简历显示,他致力「创作将神圣与平凡之间,以及现实与想像之间界线模糊的作品」。他声称,自己的作品总保留着人性化元素。由他执导的长篇纪录片《Má Sài Gòn》(西贡母亲)不但体现了他的创作宗旨,更打破了固有的刻板印象。这部引人入胜并且关于越南LGBTQ社区的敏感题材作品,将于5月6日(星期六)下午5:15在温哥华的DOXA Documentary Film Festival上映。

继续阅读 »
Photo by Pedro Augusto Meza

陈嘉昊透过《马照跑‧舞照跳》分享不复存在的香港故事

很多温哥华居民并不知道某些邻居正努力尝试保留富有想像力的香港文化。这个曾经自由的港口城市孕育出以粤语为基础的当代媒体、艺术和娱乐产业。然而,自从香港在1997年回归中国以来,便一直经历普通话殖民化,近年的打压更日益严重,迫使数以百万计的民众上街抗议。这导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2020年通过严苛的《香港国安法》,结束了承诺维持至2047年的高度自治。这令到香港人心灰意冷,更激怒了加拿大举国上下的香港侨民。

继续阅读 »

Yvonne Wallace作品《útszan》将探讨关怀和语言收复的喜悦

在Yvonne Wallace开始为《útszan》(改善)进行采排前一天,她与母亲一同回顾了台词的读音。这演出的部份对白是以ucwalmícwts(人民的语言)来编写。她透过Zoom视频会议向Pancouver表示:「当时我们正在练习「q’a7」这个字(食物)的发音。这是非常短促,并以声门来发音的词汇。我以为自己懂得如何把它读出来。」她的母亲是精通ucwalmícwts的语言教师,当时亦有协助Yvonne掌握正确的读音。然而,俩人突然之间傻笑起来。这对母女被她们母语其中一个词语的一个音节逗得咯咯地笑。

继续阅读 »
Support us

Pancouver aims to build a more equal and empathetic society by advancing appreciation of visual and performing arts—and cultural communities—through education. Our goal is to elevate awareness about underrepresented artists and their organizations.

The Society of We Are Canadians Too created Pancouver to foster greater appreciation for underrepresented artistic communities. A rising tide of understanding lifts all of us.

We would like to acknowledge that we are gathered on the traditional and unceded territories of the Coast Salish peoples of the xʷməθkwəy̓əm (Musqueam Indian Band), Skwxwú7mesh (Squamish Nation), and Səl̓ílwətaɬ (Tsleil-Waututh Nation). With this acknowledgement, we thank the Indigenous peoples who still live on and care for this land.

Support us

Pancouver strives to build a more equal and empathetic society by advancing appreciation of visual and performing arts—and cultural communities—through education. Our goal is to elevate awareness about underrepresented artists and the organizations that support them. 

The Society of We Are Canadians Too created Pancouver to foster greater appreciation for underrepresented artistic communities. A rising tide of understanding lifts all of us.

© 2023 The Society of We Are Canadians Too Privacy Policy | Terms and Conditions

We would like to acknowledge that we are gathered on the traditional and unceded territories of the Coast Salish peoples of the xʷməθkwəy̓əm (Musqueam), Skwxwú7mesh (Squamish), and Səl̓ílwətaɬ (Tsleil-Waututh) Nations. With this acknowledgement, we thank the Indigenous peoples who still live on and care for this l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