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好奇心可以改變世界。知名台灣染織藝術家陳景林研究了數百種源自植物和樹木的顏料,證明這種說法所言極是。
為了研究天然染料,陳景林進行了深入考察並撰寫了多部權威著作,大大提升了設計師們對此工藝的了解,更在台灣和海外觸發了一股可持續時裝和當代藝術熱潮。
陳景林最近在固蘭湖島海洋藝品亭以國語接受Pancouver訪問(內容由副編輯Becky Tu翻譯)。由他策展的「台灣色」(Colours of Formosa)展覽正是在此舉行。
他說:「我在大學學習繪畫,而藝術學院通常是傳授水墨畫和油畫的知識。」
在他成為高中教師後,他積極鑽研有關天然染色和紡織的學問,並希望以天然染料繪畫。
最初,他覺得要將兩者結合起來非常困難,因為它們在功能上存在差異。繪畫強調的是原創性和創意。
他的目標是將一門傳統工藝塑造成當代藝術。在更廣泛的層面,他期望天然染料可以得到更多人欣賞,而不單被視作為功能物件上色的混合物。
「創新是當代藝術的關鍵。當創新的元素越多,其價值就越高。」

復興傳統工藝
在好奇心驅使下,陳景林走遍中國西南部、日本和台灣,記錄各種天然染料和它們的植物素材。單單在台灣,他就和太太 — 設計師馬毓秀 — 發現了超過300種天然染料素材。
他指出,包括原住民在內的台灣少數族群眾多,每個都有獨特的天然染料和布材文化。
他認為在台灣國內,泰雅族、排灣族和布農族在保存天然染料工藝方面最為成功。

此外,部份台灣居民的祖先來自中國內地,而天然染料在當地已流傳數百年。陳景林表示,中國西南部苗族以此方法製成的傳統服飾和工藝品最具創意和技巧。
為了讓天然染料在台灣得以復興,陳景林花了十年時間,在毗鄰緬甸的中國雲南省研究和記錄天然染料。其後,他走進四川、貴州和廣西等西南省份以增廣見聞。
然而,他的旅途尚未結束。他到訪了日本的京都、東京和大阪地區,以繼續研究染料。他表示日本使用天然染料的歷史豐富,而這種文化就是在1895年至1945年期間的50年日治時期傳到台灣。
他稱,藍染在大阪得以保存,而且特別受歡迎,但紡織工藝在京都更為普及,而東京的染色工藝則較為先進。但這些工藝不一定可以在城市內找到,有時候還需要在周邊地區多加探索。

海洋藝品亭的油畫、長裙和手工藝
當被問到以天然染料繪畫有何感覺時,他回答道,他曾經繪畫的景色很多已被摧毀,或者正被摧毀。
「有時候,這為我帶來悲傷的靈感,但這亦關乎我對自己居住的土地,即是人類的居住地,特別是台灣的情感。我想凸顯和呈現台灣的天然美。」

「台灣色」展示了數幅陳景林以靛藍植物染料繪畫的油畫。其中一幅的靈感更來自宋朝山水畫家范寬1,100年前的著名畫作《谿山行旅圖》,長達兩米的原作收藏於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他亦根據同一幅作品,以天然靛藍染料為周裕穎設計的一套時裝加添圖案,成為了2018年巴黎時裝週其中一項展品。

你亦可以在「台灣色」展覽上看到由數名台灣設計師創作的天然染料長裙和手工藝品,其中一條長裙是由陳景林妻子馬毓秀創作。她強調,倆人在創作時用到多種來自天然染料的顏色。
她補充道,她和丈夫喜歡以當代手法呈現傳統的天然染料顏色,例如是時裝、其他產品和油畫。

天然染料不會破壞生態
早於30多年前,陳、馬二人在南投創立天染工坊。根據其小冊子,天染工坊是「一家以研究為重心的教學和產品設計機構,目標是推廣綠色和可持續天然染織工藝」。
小冊子亦解釋了創立工坊的六種藝術特質和原則,以實現可持續的長遠成果:美麗的形狀、優雅的顏色、卓越的質素、技巧的提升、恰當的應用,以及藝術和歷史貢獻。倆人有關系統天然染色的書籍更加在大學和社區內被用作教材。

他們強調,以植物染料創作布料和藝術品是的對生態負責的做法。
臨近訪問尾聲,陳景林分享了一個關於法國設計師Sandrine Rozier的故事。她在十年內去過十多個國家,以研究天然染色這門工藝。來到台灣後,她購買了陳景林的書籍,並於數週內讀畢。
他高興地說:「她意識到原來根本不用花那麼多時間走遍全世界,只要到台灣走一趟就夠了。」
這個夏天,Sandrine將於台灣逗留兩個月,在天染工坊向陳、馬二人學習更多關於天然染料的知識。
馬毓秀說:「我們希望延續這些傳統,再將它們傳授給下一代。」

閱讀原文 >> 點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