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ncouver-Logo

Become a Cultural Navigator

Become a Cultural Navigator

溫哥華美術館《白之觀念》展覽勇於挑戰文化消滅的意識形態

Fred Wilson
Conceptions of White includes Fred Wilson's Love and Loss in the Milky Way, 2005. Courtesy of Pace Gallery, New York. Photo by Kyla Bailey/Vancouver Art Gallery.

《白之觀念 (Conceptions of White) 》展覽包含了 Fred Wilson 的作品《銀河系的愛與失落(Love and Loss in the Milky Way),2005年》。由紐約佩斯美術館 (Pace Gallery) 慷慨借出館藏。攝影:Kyla Bailey/溫哥華美術館

卑詩省的主流媒體幾乎從不關注白人議題。然而,最新的溫哥華美術館展覽《白之觀念(Conceptions of White)》可能會改變這一現狀。

由 John G. Hampton 和 Lillian O’Brien-David 聯合策劃的《白之觀念》展覽深入探討白人身份和族群如何形塑世界。根據 O’Brien-David 的說法,這項展覽「提供了詳細的文化背景和細膩的見解,幫助大眾理解當代白人身份的不同面向」。

位於加拿大里賈納 (Regina) 的麥肯齊美術館(MacKenzie Art Gallery)協助此項展覽的展品策劃,其中包含了對白人議題正反兩方的觀點呈現。

值得注意的是,麥肯齊美術館在描述白人身份和白人種族時使用了大寫的「W」,《而 Pancouver》 則根據加拿大新聞社(Canadian Press)的編寫格式,使用了小寫的「w」。

Deanna Bowen
Deanna Bowen’s White Man’s Burden, 2022 (installation at MacKenzie Art Gallery, 2022). Selected works from the MacKenzie Art Gallery’s permanent collection. Gift of the Artist. Photo by Carey Shaw.

Deanna Bowen 的作品《白人的包袱 (White Man’s Burden),2022年》(2022年在麥肯齊美術館展出)。選自麥肯齊美術館永久館藏。由藝術家本人捐贈。攝影:Carey Shaw

《白之觀念》展覽將於9月9日星期六在溫哥華美術館開展,持續至2024年2月4日。本項展覽包括15位藝術家的作品:Jeremy Bailey、Deanna Bowen、Jennifer Chan、Nicholas Galanin、Ken Gonzales-Day、Arthur Jafa、Ryan Kuo、Michèle Lalonde、Barbara Meneley、Robert Morris、Nell Irvin Painter、Howardena Pindell、Hiram Powers、Fred Wilson 和曾一度以Leochares 為名的藝術家。

溫哥華美術館的執行總監兼執行主任 Anthony Kiendl 在新聞稿中表示:「這項展覽是在質疑著我們的歷史和當代現況是如何借助資訊視覺化被構建而成,有時候還夾帶著非常特定和具有效力的政治目的。」他還表示,這些藝術品有助於完善溫哥華美術館的展覽歷史,將「藝術與視覺文化和社會歷史領域的思想聯繫起來」。

共同策展人 Lillian O’Brien-Davis 和 John G. Hampton 討論著《白之觀念》的展覽主題

學術研究下「白之觀念」的概念前提

有越來越多關於白人身份的議題研究。例如,亞伯達大學的研究學者 Beverly Lemire 探討了「白人身份是如何在英國殖民擴張時期中被創造和形塑」。她提出這如何反映在服裝、新古典藝術和裝飾品中。

同時,多倫多大學教授 Ian Williams 在他的2021年著作《迷失的方向:在現代世界中身為黑人(Disorientation: Being Black in the Modern World)》中提出了一項發人省思,關於當代白人身份的研究分析。其中一篇文章《關於白人的十個要點 (Ten Bullets on Whiteness) 》認為,白人身份的存在被作為一項制度。 Williams 指出:「人們幾乎很少意識到這項制度為了維持權力而採取的各種不同手段。」

Williams 在文章中寫道:「披露白人身份的存在非常的重要,因為看不見它反而會使它看似無辜」。 他繼續寫道:「白人身份的存在對於黑人和白人都是非常顯著的,但黑人每天都會意識到這樣的存在,而白人只有偶爾才需要這麼做—這樣的狀態對白人有利,對黑人卻有害。」

在文章中,他繼續爭論,白人身份以自我為中心;白人身份重視自己;白人身份保護自己;白人身份適應自己;白人身份自相矛盾;白人身份強大;白人身份壓迫;白人身份易怒;白人身份執迷於黑人身份。他在每個「要點」後都有所解釋。

在上面的影片中, Hampton 表示,《白之觀念》展覽「透過不同的歷史作品考察了白人身份的基礎和起源」。此外,該展覽還透過了當代藝術家的作品,呈現出「種族化行為如何表現出白人至上主義、罪惡感和仁慈行為」。

此外, Hampton 指出,這種對白人身份的探討「牢固地處於白色立方體的背景之中,這是當代美術館所熟知的現象」。

Ken Gonzales-Day
Ken Gonzales-Day, The Wonder Gaze (St. James Park, CA, 1935), 2006–2022, vinyl wall installation.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Luis de Jesus Los Angeles.

Ken Gonzales-Day 的作品《驚奇凝視 (The Wonder Gaze)(1935年,加州聖詹姆斯公園)》,2006-2022年,乙烯基牆面裝置。由藝術家本人和 Luis de Jesus Los Angele 美術館惠借展出

Gonzales-Day 披露出的私刑文化遺產

根據 O’Brien-Davis 的說法,紐約藝術家 Fred Wilson 透過將不同的物體放置在彼此附近來挑戰主流敘事。然後,再透過非裔美國人的視角重新配置它們。

此外,《白之觀念》展覽還包含了洛杉磯藝術家 Ken Gonzales-Day 的攝影作品。他的《驚奇凝視 (Wonder Gaze)》展覽備受爭議,其突顯出加州一項不為人知的私刑文化遺產,其中許多受害者是拉丁美裔人。

O’Brien-Davis 在影片中說, Gonzales-Day 將這些私刑明信片翻拍下來,並以電腦修圖的方式除去了受害者的面容。在20世紀初,人們將這些私刑明信片當作「流行紀念品」保存了下來。

Gonzales-Day 的書《西部的私刑 (Lynching in the West):1850-1935年》記錄了加州超過350起的種族攻擊事件。其中一些是在大規模群眾前所發生。

O’Brien-Davis 說:「觀眾群裡的人們可能沒有幫忙繫上吊刑繩套,但他們仍然是參與者。他們的親臨現場和無所作為創造了一種氛圍,使得這樣的暴行變得合理化,使之得以持續進行與不斷發生。」

閱讀原文 >> 點此連結

立即行動

Pancouver 激發創造力並促進一個更具包容性的社會。請支持我們關注多元的藝術家!來自加拿大境內的捐款可獲得稅務收據。

Share this article

Subscribe

Tags

精選華文翻譯文章

Imay Apong

伊麥・阿蹦在台灣文化節藝術展『遷徙之後』中透過輪傘草纖維編織傳達原住民故事

阿美族人和大多臺灣人的取名習慣不同,在他們的語言中,阿美族不問姓氏,而是問你是誰的孩子。伊麥・阿蹦的姓是她的祖母的名字-阿蹦,而她多用她的名字-伊麥來稱呼自己。這個部落的族人稱自己為「邦查(pangcah)」,而「阿美(Amis)」更像是一個外族人對他們的稱呼。

Read More »
Chienhua

纏花藝術家陳惠美展現了台灣族群豐富多樣的傳統及文化

陳惠美運用她作為一名纏花工藝師的巧手,為新人們創造了幸福的回憶。此外,她精心設計的作品反映了她的故鄉-台灣不同族群的傳統和文化,體現了這個島嶼的豐富面貌。在北京話口譯Ann Fu的幫助下,陳惠美向Pancouver談到了她的藝術形式-纏花,是一種結合了剪紙、纏繞及刺繡技巧的工藝藝術。在訪談中,她指著各種反映客家纏花、閩南纏花和金門吉花特色的作品,說道「這些都是傳統上在婚禮中使用的,蝴蝶象徵著生育。」

Read More »
Satwinder Kaur Bains

紀錄片《Unarchived》揭露相片及文件收藏家如何戳破關於卑詩省邊緣化社區的官方說法

歷史除了由勝利者書寫之外,更收錄在政府檔案庫之中。然而,北卑詩大學第一民族研究教授Daniel Sims卻不太認同此陳腔濫調的說法。去年,Daniel曾在《喬治王子市公民報》撰文,表示只有裝聰明的人才會這樣說,因為他認為歷史不過是由願意花時間的人編寫,僅此而已。接下來,就是要確保別人閱讀你所寫的內容。

Read More »

The Society of We Are Canadians Too created Pancouver to foster greater appreciation for underrepresented artistic communities. A rising tide of understanding lifts all of us.

We would like to acknowledge that we are gathered on the traditional and unceded territories of the Coast Salish peoples of the xʷməθkwəy̓əm (Musqueam Indian Band), Skwxwú7mesh (Squamish Nation), and Səl̓ílwətaɬ (Tsleil-Waututh Nation). With this acknowledgement, we thank the Indigenous peoples who still live on and care for this land.

The Society of We Are Canadians Too created Pancouver to foster greater appreciation for underrepresented artistic communities. A rising tide of understanding lifts all of us.

© 2023 The Society of We Are Canadians Too Privacy Policy | Terms and Conditions

We would like to acknowledge that we are gathered on the traditional and unceded territories of the Coast Salish peoples of the xʷməθkwəy̓əm (Musqueam), Skwxwú7mesh (Squamish), and Səl̓ílwətaɬ (Tsleil-Waututh) Nations. With this acknowledgement, we thank the Indigenous peoples who still live on and care for this l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