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cob Rajan在《In Paradise or the Impermanence of Ice Cream》中一人分飾七角。圖片來源:Ankita Singh。]
紐西蘭奧克蘭舞台劇藝術家Jacob Rajan在有份編寫和參演,並即將在溫東文化中心(the Cultch)上演的舞台劇作出了嶄新嘗試。在《In Paradise or the Impermanence of Ice Cream》中,他與合著者和導演Justin Lewis將會探討由Jacob飾演的七個角色如何追求永生。
Jacob透過Zoom視訊會議向Pancouver稱:「這是一部有趣荒誕的喜劇,可以引得觀眾捧腹大笑。當然,劇中還有一隻宏偉的禿鷲布偶。」
然而,舞台劇還希望帶出更嚴肅的訊息。Jacob與Justin創作此劇的靈感,來自美國文化人類學家Ernest Becker在1974年獲得普立茲獎的著作《The Denial of Death》。
根據此書,人類所做的一切,不論是好是壞,皆由人類是唯一知道自己將會死亡的物種這事實所驅使。這讓人類受不了,更因而感到徹底懼怕。
這名演員兼劇作家隨即列出數個人類追求永生的方法,例如是傳宗接代,讓家族血統得以延續下去,又或者累積財富,以盡量延後死亡的時間。另外,某些宗教宣揚永恆天堂的概念,亦可令人對永生產生憧憬。
Jacob解釋,人類對避免死亡有著各種迷思。

[在1990年代中以前,禿鷲在孟買一帶很常見。圖片來源:Ankita Singh。]
受禿鷲啟發的舞台劇
Jacob和Justin逾25年前創立了Indian Ink 劇團,透過南亞角色講述普世故事。劇團多年來屢獲殊榮,並曾於多個國家演出,總共為超過50萬名觀眾演出。
《In Paradise or the Impermanence of Ice Cream》的主角是一名雄心壯志,於30年前移居至孟買的南印度茶販(chaiwala)。他遇到一名帕西(Parsi)女子,並從她身上得知她的族群會將逝者放置於寂靜之塔(Tower of Silence),任由禿鷲將屍體吃掉。
在1990年代期間,帕西人注意到屍體沒有被吃掉,而他們亦迅速意識到是因為禿鷲消失了。
Jacob和Justin到訪孟買期間聽到這個故事,於是向帕西人進一步了解此習俗和他們的文化,之後再一起編寫劇本。
Jacob指出,印度是全球最大的奶類生產商,數千年來與禿鷲形成共生關係。鑑於素食主義在印度非常流行,加上牛被印度教徒視為聖獸,因此當地牛隻多數不會被人類食用。當牛隻死掉後,長喙兀鷲就會從天而降,將腐肉吃掉。
然而,後來出現於牛隻屍體內的農業用抗生素令禿鷲集體中毒和死亡。
Jacob透露,這可算是史上發生的最快的大規模滅種,因為牠們的數量在十年內下降了99.9%。

[這幅孟買馬拉巴爾山(Malabar Hill)寂靜之塔素描由Frederick Courtland Penfield繪畫。]
對面具的熱愛促成了劇團的誕生
帕西人是波斯袄教徒(Zoroastrians)的後裔,在七、八世紀期間因逃避回教徒迫害而遷移到南亞。全世界最著名的帕西人莫過於在桑給巴爾(Zanzibar)長大,並且是皇后樂團主唱的弗雷迪·默丘里(Freddie Mercury)。
而在孟買,這個社群的商業成就非凡,當中以僱用了70,000名員工的工業家拉坦·塔塔(Ratan Tata)為佼佼者。
袄教創辦人瑣羅亞斯德(Zarathustra)強調「善思、善言、善行」的重要性。Jacob表示,甚至印度政府都很欣賞樂善好施的帕西人為社區帶來的貢獻。
並不是帕西人的Jacob出生於馬來西亞,在四歲的時候與父母移民到紐西蘭。作為印度西南部喀拉拉邦的移民後代,他對印度具有深厚的認知。此外,為了進一步認識這地方,他先後到訪過印度大約十次,其中最長一次更逗留了六個月。
Jacob的家族起源於高知和阿南達普拉姆(Kochi and Anandapuram)附近的小鎮,但他的親戚現已遍佈世界每個角落。
他打趣地說,當自己抵達溫哥華後,必定會有大量親友夾道歡迎他。
喀拉拉邦的識字率接近100%,更擁有印度全國最佳的醫院。Jacob擁有微生物學學位,在發展舞台劇事業前一直希望成為醫生。
他透露,自己是紐西蘭國立戲劇學院的首位印度裔畢業生。
Jacob的家族飽讀詩書,部份獲哈佛大學和其他頂尖學府取錄,而他的母親亦持有心理學學位,反映了喀拉拉邦旺盛的讀書風氣。
他的家族更有一個格言:當你教導一名男性,就等於向一人傳授知識;當你教導一名女性,就等於向一個家庭傳授知識。

[Jacob Rajan劇中主角以禿鷲布偶為道具。圖片來源:Ankita Singh。]
以取悅所有觀眾為目標
Indian Ink亦帶有濃厚的紐西蘭色彩。用來形容該國的詞彙「8號鐵絲」(Number 8 Wire)反映了國民的創新、應變和適應能力。
Jacob稱,紐西蘭人經常把其他國家的構思「據為己有」,因為他們不受數百年來的傳統限制,而他的劇團也是如此。
他承認,Indian Ink劇團的文化元素為舞台劇增添異國情懷。以《In Paradise or the Impermanence of Ice Cream》為例,觀眾可以體驗到真實的孟買街道車聲、禿鷲布偶和馬拉雅拉姆語(Malayalam)對白。另外,此劇主角亦會在台上戴上奇怪的牙套。
事實上,對面具的熱愛促成了Indian Ink劇團的誔生。Jacob說,這是源自歐洲而不是印度的傳統。他亦強調面具與布偶戲密切相關,因為兩者都依靠觀眾的想像力。
多年來,劇團舞台劇以全球都感興趣的議題為題材,例如是尋找快樂或真愛,或者面對自己的死亡等。
這些都是讓人困擾多時的問題,並不是個別文化獨有,而是所有人都會面對的事情。
最後,這名演員兼劇作家表示:「發掘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固然有趣,但最終我們都會發現,原來大家是那麽相似。我們的舞台劇大部份都希望帶出這樣的訊息。」
閱讀原文 >> 點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