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ncouver-Logo

Become a Cultural Navigator

Become a Cultural Navigator

被譽為「中國胡士托」的迷笛音樂節籌劃人將於溫哥華Jade Music Festival發言

Midi Festivals CEP Shan Wei
Under Shan Wei's leadership, Midi Festivals were launched in several cities in China, including Shanghai (above).

在單蔚的領導下,上海等數個中國城市成功舉行迷笛音樂節(上圖)。

在1980年代的中國,沒有太多人可以想像到單蔚所做的工作:舉辦吸引數以萬計樂迷的戶外搖滾演唱會。

身為北京迷笛演出有限公司執行長的單蔚,是被譽為「中國胡士托」的迷笛音樂節籌劃人。這個大型音樂節最初於2000年由迷笛音樂學校舉辦,地點是北京一棟只有500個座位的禮堂。

時至今日,這為期數天的音樂節已改為於五一勞動節長周末期間舉行,作為活動場地的公園都會被樂迷擠得水泄不通。這個音樂節最初舉行時是免費進場的。

單蔚透過Zoom視訊會議在北京向Pancouver說:「當時的確有種烏托邦的感覺,因為所有東西都是免費的。任何人都可以參與,所以吸引了來自不同城市和國家的樂迷。」

自2004年起,樂迷需要購票才能進場,但單蔚指出票價一直維持在大家負擔得起的水平。

迷笛演出公司也曾於鎮江、成都、德州、蘇州(單蔚的家鄉)舉辦音樂節。

單蔚表示,中國的搖滾樂團多不勝數。

這些活動給予音樂人一個為他們樂迷現場演出的平台,這令他感到自豪。演出的樂團風格非常多元化,從重金屬、另類音樂,到雷鬼都有。

作為首屆Jade Music Festival其中一員,單蔚將於12月1日透過影片形式出席於溫哥華 Annex 舉行的研討會。討論將於早上10時15分開始,其他參與者包括來自印度、印尼、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音樂節籌劃人和廠牌主理人,以及日本音樂產業文化振興財團(Japan Music Culture Export)的業務規劃副董事。

Jade Music Festival 由道明加拿大信託呈現,目的是讓溫哥華成為華語音樂的產業中心。

Miserable Faith
Miserable Faith (痛仰)has achieved great success in the Chinese world of rock ‘n’ roll.

音樂學校孕育地下樂團

迷笛音樂學校成立於1993年,向學生教授音樂製作、唱歌、吉他、打鼓、電子琴和其他樂器。單蔚認為這造就了地下樂團的誕生。

「這些樂團由年輕音樂人組成,既沒有表演的舞台,也沒有機會提升知名度和進行現場演出。」

第一屆迷笛音樂節舉行的時候,年輕的單蔚在中國國際廣播電台擔任音樂記者。活動取得空前成功,群眾甚至一連兩天聚集於場地外聆聽音樂,迫使單蔚搭了三個小時公車到當地採訪。

其中一個表演樂團叫作痛仰,主唱兼作曲高虎和貝斯手張靜正是在迷笛音樂學校讀書時認識的。

高虎在2020年接受中國日報訪問時說:「很多樂團在校內組成,但20年前我們沒有太多機會上台表演,情況令人沮喪,學校給了我們實現夢想的機會。」

中國國際廣播電台之後還採訪了多位音樂人,成功提高他們的知名度。

單蔚還記得當初曾在電台推廣迷笛音樂節。

迷笛音樂節的成功啟發了單蔚和他的朋友舉辦自己的音樂節,2005-2007年,他們辦了北京流行音樂節。這位人民大學的畢業生最後於2009年加入了迷笛音樂節。

音樂產業在中國發展蓬勃

單蔚說:「我們都熱愛音樂,2005年後,在中國舉行的音樂節越來越多,也有更多另類樂團組成。

全國各地的城市不論大小都開始舉辦音樂節,讓搖滾樂團有機會在中國巡迴演出。

除了痛仰之外,現在中國流行的樂團還有新褲子、二手玫瑰、逃跑計劃、木馬和沒有中文名稱的Joyside。

此外,不少國際巨星都曾在中國演出,例如是碧昂絲、小甜甜布蘭妮艾爾頓·強鮑勃·迪倫

單蔚補充道,不少海外樂團因為北京奧運的緣故,也在2008年到中國演出。

迷笛音樂學校已在北京東南方1,500公里外的成都建立分校,並於其他城市建立規模較小的教育中心。

不少音樂人都以普通語演唱來吸引全國聽眾,但也有一些人以廣東話或上海話等地方方言演唱。

迷笛音樂節原定計劃於山東、福建、四川、廣東和河北省舉行活動慶祝20周年,但不幸因疫情而被迫全盤取消。

單蔚坦言整個行業都面臨困局,並希望明年音樂市場可以重啟,重新對國際樂團開放。

他接著表示:「其實在新冠疫情前,中國的音樂產業處於不俗的位置,每年幾乎舉辦200場音樂節,而且通常都在大城市舉行。即使在小城市,也會有展演空間舉辦演出。」

北京迷笛演出有限公司執行長單蔚將於12月1日早上10時30分以影片形式出席於溫哥華 Annex 舉行的 Jade Music Festival研討會。有關Jade Music Festival活動詳情,請瀏覽網站

閱讀原文 >> 點此連結

Share this article

Subscribe

Tags

精選華文翻譯文章

Professor Johnson Chow

新的溫哥華美術館真的能夠代表溫哥華嗎?

籌備多時的溫哥華美術館重建計劃早前獲得卑詩省政府另一筆5千萬元的撥款,省政府先後合共為建造溫哥華美術館的新館注資了1億元。這項計劃亦獲得聯邦政府撥款2930萬撥款,以及1.9億元的私人捐助(當中包括Audain基金會的1億元和陳氏基金會的4千萬元)。無可置疑,這幢價值不菲的新建築物建成後將會成為溫哥華的新建築地標。

Read More »
Tom Su violin

小提琴家Tom Su藉他的音樂,傳播快樂和建立同理心給人們

2023年1 月 22 日在溫哥華Orpheum 舉行的農曆新年音樂會,由指揮Nicholas Urquhart帶領下演出相當精彩。但是觀眾可能沒注意到一位多才多藝小提琴家,20年前從台灣移民來的Tom Su 蘇恩聖,現在他是 Harmonia樂團眾多穿著優雅成員之一,儘管他在溫哥華最大音樂廳舞台表現出色,但他承認以前在大批觀眾前會緊張甚至影響他拉奏的手。

Read More »
Support us

Pancouver aims to build a more equal and empathetic society by advancing appreciation of visual and performing arts—and cultural communities—through education. Our goal is to elevate awareness about underrepresented artists and their organizations.

The Society of We Are Canadians Too created Pancouver to foster greater appreciation for underrepresented artistic communities. A rising tide of understanding lifts all of us.

We would like to acknowledge that we are gathered on the traditional and unceded territories of the Coast Salish peoples of the xʷməθkwəy̓əm (Musqueam Indian Band), Skwxwú7mesh (Squamish Nation), and Səl̓ílwətaɬ (Tsleil-Waututh Nation). With this acknowledgement, we thank the Indigenous peoples who still live on and care for this land.

Support us

Pancouver strives to build a more equal and empathetic society by advancing appreciation of visual and performing arts—and cultural communities—through education. Our goal is to elevate awareness about underrepresented artists and the organizations that support them. 

The Society of We Are Canadians Too created Pancouver to foster greater appreciation for underrepresented artistic communities. A rising tide of understanding lifts all of us.

© 2023 The Society of We Are Canadians Too Privacy Policy | Terms and Conditions

We would like to acknowledge that we are gathered on the traditional and unceded territories of the Coast Salish peoples of the xʷməθkwəy̓əm (Musqueam), Skwxwú7mesh (Squamish), and Səl̓ílwətaɬ (Tsleil-Waututh) Nations. With this acknowledgement, we thank the Indigenous peoples who still live on and care for this l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