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ncouver-Logo

Become a Cultural Navigator

Become a Cultural Navigator

音樂促進者區浚逸在太平洋兩岸實現嘻哈夢想

Clarence Au
Vancouver-born Clarence Au has worked with several star musicians. Photo by Charlie Smith.

畢業於卡普蘭諾大學,區浚逸(Clarence「CNFMUS」 Au)作風低調,或許令人忽略了他在音樂業界的卓越成就。

父母是移民並在溫哥華土生土長的他,在太平洋兩岸的音樂成就均碩果纍纍。

區浚逸在溫哥華小劇場(Annex)向Pancouver說:「如果我要為自己選擇一個標籤,我會選擇『音樂促進者』(Music facilitator),因為我可以作曲、創作、監製、策劃、培養人才,和開拓人脈網絡。」

別號為「C-Infamous」的他,曾與世界各地的表演者共事,共同創作及監製音樂。來自美國的有狄昂·華薇克(Dionne Warwick)及暴徒生涯(Thug Life),台灣的則有超級巨星蔡依林,還有吳卓源、熱狗和大支等人。

區浚逸亦曾與新加坡裔加拿大人瑪斯雅.萬(Masia One)合作。她是音樂多多影音獎(MuchMusic Video Awards)中第一位入圍「最佳饒舌音樂影片」的女性。

儘管如此,區浚逸在香港的經驗最為豐富。他為嘻哈組合 Fama 編寫的作品〈夢想女孩(Dream Girl)〉 登上加拿大中文電台的排行榜冠軍寶座,亦成為亞洲電台的熱播歌曲。

與他合作的香港當紅歌手還包括方皓玟和MC仁等人。

他回憶道:「我在香港生活了將近七年,2019年回來探親。我原本打算在農曆新年期間回去的,但不幸遇上新冠疫情,迫使我留了下來。」

四歲開始習琴

區浚逸接觸音樂的過程與很多加拿大孩子相近。

「在我的亞洲父母安排下,我自四歲開始學琴,而我又非常享受演奏音樂。」

他在加拿大皇家音樂學院考級,14歲就已成功考取教師資格。

他對上學沒有興趣,但對音樂卻是一見鍾情。所以他學習作曲,為加拿大音樂人監製。

他記得自己當時幾乎是在地嘻哈、節奏藍調及饒舌圈裡唯一的亞裔加拿大人,但當他再次回到溫哥華後,發現多了很多亞裔孩子在創作這類音樂。

區浚逸指出,很多音樂人穿梭於亞洲和北美兩地。他在香港生活的時候就曾與定期飛往紐約和洛杉磯工作的藝人合作。

Clarence Au, Ginalina, Amy Xe, Charlie Wu
Hip-hop producer Clarence Au, family folk musician Ginalina, TD executive Amy Xe, and The Society of We Are Canadians Too’s Charlie Wu were at the Jade Music Festival’s November 28 news conference.

Jade Music Festival產生共嗚

區浚逸將於星期四(12月1日)主持研討會,內容是關於如何提升華語音樂在加拿大的地位。這是由道明加拿大信託呈獻的第一屆Jade Music Festival其中一個節目,並將於下午1時30分在溫哥華小劇場(Annex)舉行。

道明加拿大信託區域主管謝艾咪(Amy Xie)於11月28日在溫哥華小劇場(Annex)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表示:「本行致力協助音樂、藝術和文化界的從業人員發聲,同時加強這個社區的凝聚力。」

她又說道,其中一個辦法是透過舉辦音樂節接觸不同的聽眾,以建立人與人之間的聯繫和歸屬感。他們的目標是讓更多人可以在加拿大參與這樣的共融活動。

區浚逸認為,只要溫哥華能夠挽留人才,避免他們流失到亞洲,這個目標就有機會成功。

「我很認同JMF的宗旨,自從我在香港生活過後,便開始意識到保存粵語的重要性,因為它正漸漸消失。」

此外,他認為溫哥華龐大的粵語人口也是一個有利因素。

在他成長的過程中,他的父母會向他說粵語,而他則以英語回答。然而,自從在亞洲生活過後,他的粵語水平已經提升不少。

在訪問的尾聲,區浚逸拋出了一句可能令溫哥華年輕音樂家感到興趣的話:

「我仍在尋找華語歌手。」

閱讀原文 >>點此連結

立即行動

Pancouver 激發創造力並促進一個更具包容性的社會。請支持我們關注多元的藝術家!來自加拿大境內的捐款可獲得稅務收據。

Share this article

Subscribe

Tags

精選華文翻譯文章

José Rizal Library of Congress, Washington, D.C. (neg. no. LC-USZ62-43453)

NPC3主席找出菲律賓人遷移史、國家英雄黎剎以及藝術與文化重要性的共通點

歷代的美國人從小就會學習到有關移民的主流說法。學校的老師會告訴他們,第一批來自英國的定居者於1607年在現今弗吉尼亞州的所在地建立殖民地詹姆斯敦。無數學生也聽過關於五月花號乘客的故事。這些被英國放逐的清教徒於1620年在今天位於麻薩諸塞的地方成立殖民地。

Read More »
|John Horgan. Photo by Charlie Smith

「攜手對抗種族主義獎」得主賀謹表示卑詩省的故事值得全球借鏡

卑詩前省長賀謹(John Horgan)稱,他所屬的政黨會刻意招攬「外表與選區主流選民無異」的候選人。在3月19日於素里藝術中心發言的時候,他更認為卑詩新民主黨的努力,提升了大眾在議會及內閣的代表性。賀謹以南亞裔人士擔任議會議長、教育廳長和律政廳長作為例子。他亦提到議會有三名原住民省議員,而在新民主黨的黨團中,女性佔了一半席位。

Read More »
Support us

Pancouver aims to build a more equal and empathetic society by advancing appreciation of visual and performing arts—and cultural communities—through education. Our goal is to elevate awareness about underrepresented artists and their organizations.

The Society of We Are Canadians Too created Pancouver to foster greater appreciation for underrepresented artistic communities. A rising tide of understanding lifts all of us.

We would like to acknowledge that we are gathered on the traditional and unceded territories of the Coast Salish peoples of the xʷməθkwəy̓əm (Musqueam Indian Band), Skwxwú7mesh (Squamish Nation), and Səl̓ílwətaɬ (Tsleil-Waututh Nation). With this acknowledgement, we thank the Indigenous peoples who still live on and care for this land.

Support us

Pancouver strives to build a more equal and empathetic society by advancing appreciation of visual and performing arts—and cultural communities—through education. Our goal is to elevate awareness about underrepresented artists and the organizations that support them. 

The Society of We Are Canadians Too created Pancouver to foster greater appreciation for underrepresented artistic communities. A rising tide of understanding lifts all of us.

© 2023 The Society of We Are Canadians Too Privacy Policy | Terms and Conditions

We would like to acknowledge that we are gathered on the traditional and unceded territories of the Coast Salish peoples of the xʷməθkwəy̓əm (Musqueam), Skwxwú7mesh (Squamish), and Səl̓ílwətaɬ (Tsleil-Waututh) Nations. With this acknowledgement, we thank the Indigenous peoples who still live on and care for this l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