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ncouver-Logo

Become a Cultural Navigator

Become a Cultural Navigator

Moya Michael恍如嘉年华的作品《Coloured Swan 3: Harriet’s Remix》为温哥华PuSh Festival带来一场「心灵派对」

Coloured Swan 3: Harriet's Remix by Danny Willems
Coloured Swan 3: Harriet's Remix is coming to the PuSh Festival on January 20. Photo by Danny Willems

居于比利时的编舞者兼舞蹈家Moya Michael对身份的不固定性和复杂性非常清楚。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土生土长的她,早于年轻时就意识到这一点,更反映于她的作品《Coloured Swan》三部曲。

在PuSh International Performing Arts Festival举行前夕,Moya透过Zoom视频会议接受Pancouver访问,表示在自己成长的时候,政府正推行种族隔离措施(apartheid),而她则被归类为「有色人种」。

她忆述当时的白人可以为所欲为,而大家都知道老板这角色一定由白人担当,所属的种族群体也较自己的高级。

尽管如此,她并不认为自己是「有色人种」,这不过是一种强加的身份。再者,她渴望成为黑人。

经过一段时间,她终于意识到自己的种族血统源自科伊族(Khoi)和桑族(San)两个南非原住民族。

她指出,这些原住民目前仍遭到严重剥削。

她称,这个文化中有很多元素已被消灭,就如全球多个原住民人口一样。

此外,由于白人殖民者将奴隶以及来自南亚各地的移民劳工带到南非,当地是全球多代种族混合最为常见的国家之一。

但是南非的国民却被归类成不同人种,并需要遵从种族隔离措施,让Moya摸不着头脑。她也认为成长中的小孩不会意识到所发生的事情,因为学校不会传授这方面的知识。

她在一段时间后才认识到种族隔离措施各种暴行的严重性,并将之形容为「种族灭绝」。

她补充说:「没有人把我们视为幸存者,让我觉得难以想像。」

Coloured Swan》的创作分为三个阶段

Moya曾在南非学习芭蕾舞,其后获得奖学金到表演艺术训练及研究所(Performing Arts Research and Training Studios)修读舞蹈教育,于是在1997年移居到布鲁塞尔。

她在PuSh Festival演出的项目《Coloured Swan 3: Harriet’s Remix》是一系列探讨身份层次表演的第三部作品。透过这些演出,她呈现了强加身份如何影响人们移动、说话和唱歌的方式。

这系列中的第一部作品名为《Coloured Swan 1: Khoiswan》,是专注于她祖先的单独演出项目。根特大学(Ghent University)教授Annelies Van Assche对此发表了长达20页,名为《Coloured Swan: Moya Michael’s Prowess in the Face of Fetishization in European Dance》的学术论文。

Annelies的论文去年刊登于《Dance Research Journal》,当中写道非洲和欧洲的把关者都没有把她视为「真正的非洲人」,尽管她依然视自己的非洲背景为身份的重要部份。她因为没有被当作非洲的一份子而感到沮丧,并激发了她去研究自己的非洲背景。

Annelies表示,Moya来自科伊族和桑族的祖先是「非洲南部的原住民,后来被殖民者以『Hottentots』这个带有贬义的词语标签」。

论文也提到,这个族群时至今日仍在争取民族认同,而这项研究正是《Khoiswan》的灵感。Moya在演出中会遇到个人的祖先和历史前人,让她反思自己艺术的意义。

Photo by Danny Willems
Coloured Swan 3 takes audiences into Afrofuturism. Photo by Danny Willems.

在舞台上展现象征

在《Coloured Swan 2: Eldorado》中,美国舞蹈家David Hernandez的单独演出呈现了自己的背景。

《Coloured Swan 3: Harriet’s Remix》则由四名拥有非洲血统的混血表演者演出,包括饶舌歌手兼电子音乐监制Loucka Fiagan、说唱司仪兼舞蹈家Milo Slayers、表演者兼影音艺术家Oscar Cassamajor,以及舞蹈家、唱片骑师兼音效设计师Zen Jefferson。

PuSh Festival网站把演出形容为「令人目不暇给的嘉年华」,又将它称为一场「心灵派对」。这个项目已先后于尼日尔利亚和挪威公演,但从未在北美洲表演过。

「我希望聚焦于如何在未来思考我们身驱的意义。这包含了一种象征性,因为我的作品不能单凭表面来解读。」

多姿多彩的演出加入了舞蹈、文本、唱歌、声音和影像元素,以及一艘「母舰」。舞台上也摆设了绳索和轮胎这两种在非洲具有历史意义的物件。绳索固然与奴隶制度有关,而轮胎则是当地执行私刑的工具。

Moya的演出也展示了多个由黄宝螺(cowry shell)制成的面具。

她解释,黄宝螺以前是一种货币,用途包括购买奴隶,但现在已成为了财富的象征。

Moya非常清楚欧洲对具有非洲背景舞蹈家的执迷,当她最初搬到比利时或其后在英国工作时都让她无所适从。

后来她决定接受现实,并开始着手改变黑人舞蹈家与白人观众之间的交互。

她称自己就好像穿上香蕉裙的约瑟芬·贝克(Josephine Baker)一样,誓要给予观众充满异国风情的体验。

事实上,她在单独演出的《Coloured Swan 1: Khoiswan》中有提到约瑟芬·贝克。

Danny Willems photo of Moya Michael
Moya Michael’s choreography reveals the fluidity of identity. Photo by Danny Willems.

回应白人凝视

Annelies在她的学术论文中仔细纪录了Moya的蜕变,指Moya以舞蹈家身份来到欧洲后,「注意到自己的身体不知不觉间流露出异国风情」。

Annelies写道,虽然Moya从来没有收到明确的指示,但其他人曾向她暗示以更有挑逗性和性感的方式来进行表演,以迎合白人观众的口味。

Moya告诉Pancouver,她目前的作品是为了前辈而创作,因而需要杜绝针对黑色或棕色驱体的白人凝视(white gaze)。

她认为在白人为主的观众面前表演,种族成为了无可避免的议题。

她也觉得白人比较不在意自己的种族。于是,她向法兰德斯文化界别发表主题演讲时提出了这观点。她更在漆黑中发表演讲,让观众可以发自内心地思考黑色的意义。

她称自己也在努力查找这些问题的答案,并尝试从个中不同的角度瞭解自己的身体。

阅读原文 >> 点此链接

Share this article

Subscribe

Tags

精选华文翻译文章

Yiyu Chen by Armando Branco

陈翊⽻藉天然染⾊、学习古⽼⼯艺和投入实验性的设计,让时尚回归根本

来⾃台湾的服装设计师陈翊⽻描述⾃⼰是个有创造⼒和实验精神的⼈,这在她的发型上也显 ⽽易⾒:在她乌⿊的长发下⽅是混合了⾦⾊和银⾊的发丝。陈的服装设计则更加前卫,且相当看重天然染⾊、可持续性和以源⾃⼟地的纤维加以编 织。 这当中也包含由她所居住的台湾中部城市台中及其周边地区搜集来的材料。

Read More »
Midi Festivals CEP Shan Wei

被誉为「中国胡士托」的迷笛音乐节筹划人将于温哥华Jade Music Festival发言

在1980年代的中国,没有太多人可以想像到单蔚所做的工作:举办吸引数以万计乐迷的户外摇滚演唱会。 身为北京迷笛演出有限公司执行长的单蔚,是被誉为「中国胡士托」的迷笛音乐节筹划人。这个大型音乐节最初于2000年由迷笛音乐学校举办,地点是北京一栋只有500个座位的礼堂。

Read More »
Support us

Pancouver aims to build a more equal and empathetic society by advancing appreciation of visual and performing arts—and cultural communities—through education. Our goal is to elevate awareness about underrepresented artists and their organizations.

The Society of We Are Canadians Too created Pancouver to foster greater appreciation for underrepresented artistic communities. A rising tide of understanding lifts all of us.

We would like to acknowledge that we are gathered on the traditional and unceded territories of the Coast Salish peoples of the xʷməθkwəy̓əm (Musqueam Indian Band), Skwxwú7mesh (Squamish Nation), and Səl̓ílwətaɬ (Tsleil-Waututh Nation). With this acknowledgement, we thank the Indigenous peoples who still live on and care for this land.

Support us

Pancouver strives to build a more equal and empathetic society by advancing appreciation of visual and performing arts—and cultural communities—through education. Our goal is to elevate awareness about underrepresented artists and the organizations that support them. 

The Society of We Are Canadians Too created Pancouver to foster greater appreciation for underrepresented artistic communities. A rising tide of understanding lifts all of us.

© 2023 The Society of We Are Canadians Too Privacy Policy | Terms and Conditions

We would like to acknowledge that we are gathered on the traditional and unceded territories of the Coast Salish peoples of the xʷməθkwəy̓əm (Musqueam), Skwxwú7mesh (Squamish), and Səl̓ílwətaɬ (Tsleil-Waututh) Nations. With this acknowledgement, we thank the Indigenous peoples who still live on and care for this l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