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ncouver-Logo

Become a Cultural Navigator

Become a Cultural Navigator

不受領域限制藝術家Ghinwa Yassine透過呈現創傷的藝術向父權制度提出控訴

Ghinwa Yassine
Ghinwa Yassine's major vocation is her art, but she's also bringing people from across Southwest Asia and North Africa together as director of strategy with the MENA Film Festival in Vancouver.

相信大家對跨領域(interdisciplinary)藝術家這個詞語不會陌生,但Ghinwa Yassine喜歡將自己形容為不受領域限制(anti-disciplinary)藝術家,因為她認為具體而刻板的領域,會對人們如何欣賞藝術構成限制。

Ghinwa透過Zoom視訊會議向Pancouver表示,她嘗試在作品中消除領域之間的界線,並打破藝術需要精益求精的觀念。

在貝魯特出生的她於2017年移居到溫哥華,此前在杜拜工作。她以電影裝置、表演、文字和繪圖塑造藝術品,從而對年青時經歷過的父權制度作出控訴。她的作品亦嘗試表達作為「被標籤軀體」的意義。

舉例而言,名為KickQueen》的作品探討了女性在2019年黎巴嫩抗議示威中所扮演的角色。Ghinwa說,當年的示威者大多數是女性,而她們的軀體就是作品的主題。

她指出,女性過往曾參與過類似的大規模示威,但卻沒有被記錄在史書中。她認為父權制度會嘗試令到女性覺得孤立無援。

「歷史書籍沒有記載這些真實故事。因此,我決定要找出內心那位脆弱的女子,並鼓勵大家一同仿效。」

裝置包含了一座會發出聲響的動態雕像、一部實驗電影,以及以金屬印刷的相片。在她的個人網站上,Ghinwa將KickQueen》描述為「拾回被遺忘記憶的靈丹妙藥」。

網站上亦寫道:「作品喚起了踢向一名持械男子胯下的意義,以及對一整個群體的影響。致黎巴嫩的女性們:除非你們踢向父權體制的胯下,否則黎巴嫩是不會改變的。」

對她來說,精益求精是一種直接單調的工作模式,結果幾乎可以在開始前預測到。再者,她認為精益求精是父權體制的產物。作為一名藝術家,她傾向在沒有既定結果的環境下自由地發揮創意。

KickQueen
In KickQueen, Ghinwa Yassine urges Lebanese women to kick patriarchy in the crotch. Image by Ghinwa Yassine.

在數個國家展示藝術品

Ghinwa在一篇人類學文章中認識到「不受領域限制」一詞,並認為這最能夠代表她的藝術風格。

她認為把這詞語套用到她身上,就是避免將作品界定為屬於某個方向或門派。另外,她不能否認自己是一名女性主義者,而她的作品也以女性主義為基礎,但她本身就覺得任何包含性別的字眼是不對的。

數個世紀以來,精益求精一直與西方藝術掛鈎,但她表示伊斯蘭藝術和建築史都有類似觀念。

Ghinwa視自己為一名無師自通的藝術家,除了黎巴嫩和加拿大以外,她的作品更在荷蘭、阿聯酋、伊朗和克羅地亞展出。

她原先在貝魯特的美國科學技術大學(Americ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修讀平面設計,其後獲烏特勒支藝術大學(University of the Arts Utrecht)頒授影片設計碩士學位,以及獲西門菲莎大學頒授當代藝術和跨領域研究的藝術碩士學位。

她亦以「呈現創傷」(trauma-informed)一詞來形容自己的藝術,並坦言她的創作可能令觀眾蒙受創傷。

她透露曾接受培訓,以確保作品能在表達情感與美感之間取得平衡。

儘管如此,她承認自己的直覺不一定是要呈現美感,反而會專注於較克制的表達方式。

Talk to Strangers
Ghinwa Yassine appears in many of her projects, including Talk to Strangers (above). Image by Ghinwa Yassine.

大腦對戰爭產生反應

Ghinwa曾於2006年經歷以色列對貝魯特發動空襲,因此對創傷有很深的體驗。

她稱,黎巴嫩人幾乎有兩個腦袋,一個是用來應付日常問題。

另一個腦袋則是用來應付戰爭。時至今日,她還記得與朋友到酒吧消遣時聽到炮彈聲的情境。

她認為當地人腦海中的現實既健康又充滿毀滅性,因為我們身體某些部份是不能理解戰爭,或活在其陰霾底下。

她亦於作品中強調「創傷失憶」(traumatic amnesia),並引用了自己的經歷,表示在黎巴嫩內戰期間出生的她,對於年輕時所發生的事物毫無印象。

此外,她創立了創意教育和顧問服務機構Arts Embodiment,旨在透過具身意識(embodied awareness)來激發創意,並強調「肉身的無畏精神」(somatic fearlessness)是創作的先決條件。

她認為學術界一直迴避討論治癒,而在藝術世界中更加是一種禁忌,因為藝術普遍被視為一種哲學,而並非由情感和人為因素所主宰。

Ghinwa表示在別無選擇的情況下,成為了自己作品的主題。

她覺得這是透過藝術來獲得治癒的一種慾望,但這不單關乎她一個人。

她堅稱,其他女性的身驅、戰爭和歷史都是她關心的議題。

MENA
Ghinwa Yassine (centre) co-founded the MENA Film Festival in Vancouver.

從個人到集體情感

她的作品見證了這個演變過程。回顧過去,她第一個創作項目名為Home Suspended》,透過混合媒體將她內心深處呈現出來。

作品包括以「懸浮」這種感覺為題材的三段影片,而在一間傾斜的房間中,床、椅子、床頭櫃、檯燈和其他物件被繫上繩索,在天花板懸掛著。

在往後的創作中,Ghinwa開始由個人情感轉為表達集體情感,例如是KickQueen》這部作品。然而,她強調在她所有藝術品中,身體是必定會出現的元素。

她最新的作品How far can a marked body go?》也是如此,當她的形象呈現於觀眾眼前後,隨即又會消失得無影無蹤。

Ghinwa說,她想表達的是大眾開始意識到女性的身驅其實蘊藏著巨大的力量。

她在杜拜企業界工作期間決定移民到加拿大。她承認自己在那裡格格不入,而在阿拉伯世界裡,很多人都處於相同的處境。

Ghinwa除了是一名藝術家外,也是溫哥華MENA(中東北非)電影節的策略總監。她正嘗試透過這組織,在溫哥華建立她的理想社區,一個不偏頗而開明,且不會因為某些人原來的國藉而產生恐懼的地方。

她指出,殖民主義加深了阿拉伯世界之間的分化。

電影節沒有限制出席者的國籍,讓具有西南亞及北非背景的電影製作人、演員和觀眾得以眾首一堂。

「能夠摒棄流於地方層面的糾紛,讓大家放下不同政見進行文化交流令我感到非常暢快。對我來說,MENA電影節是一場關於慷慨、食物、文化、藝術和喜悅的慶典,而這些事物對移民和新公民來說可能得來不易。」

Ghina知道自己在黎巴嫩境外創作以該國為題材的藝術,有機會令她與文化挪用(cultural appropriation)扯上關係。

儘管如此,她覺得自己有責任從事創作。

她認為藝術界目前仍存在重大障礙,令她的藝術品所得到的認知和價值,不及於阿拉伯世界所得到的。另一方面,她的作品也可能因為尺度太大而不被阿拉伯世界接納。

「我想說的是,我希望溫哥華人多一點好奇心,就是這麼簡單。」

閱讀原文 >> 點此連結

立即行動

Pancouver 激發創造力並促進一個更具包容性的社會。請支持我們關注多元的藝術家!來自加拿大境內的捐款可獲得稅務收據。

Share this article

Subscribe

Tags

精選華文翻譯文章

Professor Johnson Chow

新的溫哥華美術館真的能夠代表溫哥華嗎?

籌備多時的溫哥華美術館重建計劃早前獲得卑詩省政府另一筆5千萬元的撥款,省政府先後合共為建造溫哥華美術館的新館注資了1億元。這項計劃亦獲得聯邦政府撥款2930萬撥款,以及1.9億元的私人捐助(當中包括Audain基金會的1億元和陳氏基金會的4千萬元)。無可置疑,這幢價值不菲的新建築物建成後將會成為溫哥華的新建築地標。

Read More »

The Society of We Are Canadians Too created Pancouver to foster greater appreciation for underrepresented artistic communities. A rising tide of understanding lifts all of us.

We would like to acknowledge that we are gathered on the traditional and unceded territories of the Coast Salish peoples of the xʷməθkwəy̓əm (Musqueam Indian Band), Skwxwú7mesh (Squamish Nation), and Səl̓ílwətaɬ (Tsleil-Waututh Nation). With this acknowledgement, we thank the Indigenous peoples who still live on and care for this land.

The Society of We Are Canadians Too created Pancouver to foster greater appreciation for underrepresented artistic communities. A rising tide of understanding lifts all of us.

© 2023 The Society of We Are Canadians Too Privacy Policy | Terms and Conditions

We would like to acknowledge that we are gathered on the traditional and unceded territories of the Coast Salish peoples of the xʷməθkwəy̓əm (Musqueam), Skwxwú7mesh (Squamish), and Səl̓ílwətaɬ (Tsleil-Waututh) Nations. With this acknowledgement, we thank the Indigenous peoples who still live on and care for this l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