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詩演UBCP/ACTRA最新的成員問卷調查結果顯示,電影和電視製作者需要更努力營造共融拍攝環境。圖片來源:Kal Visuals。]
一個卑詩省大型表演者工會的普查發現,大約三分一的黑人、非洲和東亞受訪者去年曾經歷「種族不公待遇」。卑詩演員工會/加拿大影院、電視及電台藝術工作者聯盟(UBCP/ACTRA)代表超過7,800名卑詩省演員,當中38%完成了上述問卷調查。
約四分三成員自我識別為白人或歐洲人,又或者可冒充成白人以獲得更多工作機會。
該份UBCP/ACTRA報告指出,儘管黑人或非洲表演者僅佔工會人數8%,但當中35%的受訪者表示他們曾面對種族不公待遇。
從報告中的圖表可見,受訪者當中有9%擁有東亞背景、自我識別為拉丁美洲、原住民或東南亞裔的有4%、南亞裔則有3%。
該報告稱,31%的東亞裔受訪者在去年遭受種族不公待遇,另外約有16%表示曾觀察到種族不公待遇。
UBCP/ACTRA在報告中表示,「任何種族表演者的試鏡機會都增加了」。此外,黑人、原住民及有色人種表演者「有更多機會扮演角色,以反映他們的文化和社區」。
然而,UBCP/ACTRA的部份黑人、原住民和有色人種成員認為,製作人需要真誠地與他們互動,才可以避免流於表面和標籤化的情況發生。
報告指出,雖然情況有所改善,但黑人、原住民和有色人種成員仍繼續扮演「遭受壓迫的中東女性」和「呆子氣的亞洲人」等單調角色。這種揮之不去的情況加深了有害的刻板印象。
成員在髮型/化妝方面遇到問題
此外,自我識別為黑人、原住民和有色人種的成員在髮型/化妝方面「遇上重大問題」。部份成員表示,他們工作時需自行準備髮型和化妝用品,因為現場的化妝師「缺乏工具處理黝黑的膚色和不同的髮質」。
舉例而言,一名31歲的中東裔女性成員透露,化妝師經常把她的膚色化得比原來黝黑,以符合中東人的刻板印象。
她表示這令她感到不自在,並認為情況已經夠糟糕,但據她所聽聞,黑人演員的經歷可以「災難性」來形容。
工會的普查亦包含了LGBTQIA2+、年齡、殘疾包容和性別平等的部份。
在受訪的UBCP/ACTRA成員中,五分之四表示自己為異性戀,至於表示自己屬於其他性取向類別的受訪者不足4%。在自我識別為LGBTQIA2+的成員中,40%表示在片場表露自己的性別認同會讓他們感到不安。
這些受訪者亦認為「真正的LGBTQIA2+角色並不足夠」,並指出有關角色通常由異性戀表演者扮演。
報告提到,雖然只有1%成員自我識別為「非二元性別」(non-binary),但卻佔了性別不公待遇的10%。
至於性別平等方面,12%的成員稱他們觀察或聽聞過不公待遇。女性亦表示她們難以覓得托兒服務,迫使她們放棄試鏡和演出機會。
報告指出,試鏡或片場的性別歧視時有發生,而地位差不多的男女演員薪酬也出現差異。
年齡及體格歧視仍然存在
50歲以上的表演者表示他們的演出機會較少,因為為那個年齡層設定的劇本數目不多。45歲以上的表演者稱他們面對最多的年齡歧視。
部份成員表示他們處於「進退兩難」的局面,一方面因年紀太大而不適合扮演年輕角色,但又不夠年長飾演祖父母之類的角色,工作機會因而減少。
另外,20%的受訪者表示患有精神或身體殘障,其中3%表示他們行動或身體面對障礙。超過五分之一稱他們經歷過殘疾不公待遇。
報告透露,患有可見或不可見殘障的成員通常不會公開他們患有的殘障,以避免遭到標籤,以及被視為需要額外照顧或者難以應付。
未來數月,工會將與Geena Davis研究所合作,深入研究尋求平等的群體在影視行業的代表性。
該項研究將會分析逾400小時的電影和電視製作,量度不同性別、種族、族裔、年齡、酷兒身份、殘疾、角色身形的登場時間和對白比例。預料研究結果將與成員普查互相補足。
工會稱,普查結果顯示大部份成員在職業生涯中曾陷入財政困境,迫使他們從事另一份工作以維持生計。
UBCP/ACTRA在報告中指出,它們的目標是改變現狀,而為了達成目標,它們希望了解成員在業界以外所從事的工作性質、他們是否屬於其他工會,以及其他職業與表演者的薪金比較。
閱讀原文 >> 點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