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ncouver-Logo

Become a Cultural Navigator

Become a Cultural Navigator

卑詩演員工會/加拿大影院、電視及電台藝術工作者聯盟:種族、年齡、殘疾、性取向和性別不公待遇的普遍性令人關注

photo by Kal Visuals
Film and TV producers will need to do more to create a climate of inclusion on-set, according to a new UBCP/ACTRA survey of its members. Photo by Kal Visuals.

[卑詩演UBCP/ACTRA最新的成員問卷調查結果顯示,電影和電視製作者需要更努力營造共融拍攝環境。圖片來源:Kal Visuals。]

一個卑詩省大型表演者工會的普查發現,大約三分一的黑人、非洲和東亞受訪者去年曾經歷「種族不公待遇」。卑詩演員工會/加拿大影院、電視及電台藝術工作者聯盟(UBCP/ACTRA)代表超過7,800名卑詩省演員,當中38%完成了上述問卷調查。

約四分三成員自我識別為白人或歐洲人,又或者可冒充成白人以獲得更多工作機會。

該份UBCP/ACTRA報告指出,儘管黑人或非洲表演者僅佔工會人數8%,但當中35%的受訪者表示他們曾面對種族不公待遇。

從報告中的圖表可見,受訪者當中有9%擁有東亞背景、自我識別為拉丁美洲、原住民或東南亞裔的有4%、南亞裔則有3%。

該報告稱,31%的東亞裔受訪者在去年遭受種族不公待遇,另外約有16%表示曾觀察到種族不公待遇。

UBCP/ACTRA在報告中表示,「任何種族表演者的試鏡機會都增加了」。此外,黑人、原住民及有色人種表演者「有更多機會扮演角色,以反映他們的文化和社區」。

然而,UBCP/ACTRA的部份黑人、原住民和有色人種成員認為,製作人需要真誠地與他們互動,才可以避免流於表面和標籤化的情況發生。

報告指出,雖然情況有所改善,但黑人、原住民和有色人種成員仍繼續扮演「遭受壓迫的中東女性」和「呆子氣的亞洲人」等單調角色。這種揮之不去的情況加深了有害的刻板印象。

成員在髮型/化妝方面遇到問題

此外,自我識別為黑人、原住民和有色人種的成員在髮型/化妝方面「遇上重大問題」。部份成員表示,他們工作時需自行準備髮型和化妝用品,因為現場的化妝師「缺乏工具處理黝黑的膚色和不同的髮質」。

舉例而言,一名31歲的中東裔女性成員透露,化妝師經常把她的膚色化得比原來黝黑,以符合中東人的刻板印象。

她表示這令她感到不自在,並認為情況已經夠糟糕,但據她所聽聞,黑人演員的經歷可以「災難性」來形容。

工會的普查亦包含了LGBTQIA2+、年齡、殘疾包容和性別平等的部份。

在受訪的UBCP/ACTRA成員中,五分之四表示自己為異性戀,至於表示自己屬於其他性取向類別的受訪者不足4%。在自我識別為LGBTQIA2+的成員中,40%表示在片場表露自己的性別認同會讓他們感到不安。

這些受訪者亦認為「真正的LGBTQIA2+角色並不足夠」,並指出有關角色通常由異性戀表演者扮演。

報告提到,雖然只有1%成員自我識別為「非二元性別」(non-binary),但卻佔了性別不公待遇的10%。

至於性別平等方面,12%的成員稱他們觀察或聽聞過不公待遇。女性亦表示她們難以覓得托兒服務,迫使她們放棄試鏡和演出機會。

報告指出,試鏡或片場的性別歧視時有發生,而地位差不多的男女演員薪酬也出現差異。

年齡及體格歧視仍然存在

50歲以上的表演者表示他們的演出機會較少,因為為那個年齡層設定的劇本數目不多。45歲以上的表演者稱他們面對最多的年齡歧視。

部份成員表示他們處於「進退兩難」的局面,一方面因年紀太大而不適合扮演年輕角色,但又不夠年長飾演祖父母之類的角色,工作機會因而減少。

另外,20%的受訪者表示患有精神或身體殘障,其中3%表示他們行動或身體面對障礙。超過五分之一稱他們經歷過殘疾不公待遇。

報告透露,患有可見或不可見殘障的成員通常不會公開他們患有的殘障,以避免遭到標籤,以及被視為需要額外照顧或者難以應付。

未來數月,工會將與Geena Davis研究所合作,深入研究尋求平等的群體在影視行業的代表性。

該項研究將會分析逾400小時的電影和電視製作,量度不同性別、種族、族裔、年齡、酷兒身份、殘疾、角色身形的登場時間和對白比例。預料研究結果將與成員普查互相補足。

工會稱,普查結果顯示大部份成員在職業生涯中曾陷入財政困境,迫使他們從事另一份工作以維持生計。

UBCP/ACTRA在報告中指出,它們的目標是改變現狀,而為了達成目標,它們希望了解成員在業界以外所從事的工作性質、他們是否屬於其他工會,以及其他職業與表演者的薪金比較。

閱讀原文 >> 點此連結

Share this article

Subscribe

Tags

精選華文翻譯文章

Photo by Guillaume Jaillet.

卑詩大學學生反思加拿大研究觀點以建立認知失衡

20世紀心理學家尚·皮亞傑(Jean Piaget)以「認知失衡」(cognitive disequilibrium)一詞來解釋孩子邏輯及推理的發展。當他們未能憑著現有知識去理解眼前的新處境或任務,就會產生失衡。然而,皮亞傑表示可以透過突破來重建平衡。當孩子將新資訊消化或據此作出調整,便會經歷突破,重新掌握之前的平衡感。

Read More »
Support us

Pancouver aims to build a more equal and empathetic society by advancing appreciation of visual and performing arts—and cultural communities—through education. Our goal is to elevate awareness about underrepresented artists and their organizations.

The Society of We Are Canadians Too created Pancouver to foster greater appreciation for underrepresented artistic communities. A rising tide of understanding lifts all of us.

We would like to acknowledge that we are gathered on the traditional and unceded territories of the Coast Salish peoples of the xʷməθkwəy̓əm (Musqueam Indian Band), Skwxwú7mesh (Squamish Nation), and Səl̓ílwətaɬ (Tsleil-Waututh Nation). With this acknowledgement, we thank the Indigenous peoples who still live on and care for this land.

Support us

Pancouver strives to build a more equal and empathetic society by advancing appreciation of visual and performing arts—and cultural communities—through education. Our goal is to elevate awareness about underrepresented artists and the organizations that support them. 

The Society of We Are Canadians Too created Pancouver to foster greater appreciation for underrepresented artistic communities. A rising tide of understanding lifts all of us.

© 2023 The Society of We Are Canadians Too Privacy Policy | Terms and Conditions

We would like to acknowledge that we are gathered on the traditional and unceded territories of the Coast Salish peoples of the xʷməθkwəy̓əm (Musqueam), Skwxwú7mesh (Squamish), and Səl̓ílwətaɬ (Tsleil-Waututh) Nations. With this acknowledgement, we thank the Indigenous peoples who still live on and care for this l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