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ncouver-Logo

Become a Cultural Navigator

Become a Cultural Navigator

導演Khoa Lê以細膩作品《Má Sài Gòn》(西貢母親)打破有關越南LGBTQ社區的刻板印象

Nguyễn Tường Danh
Trans model Nguyễn Tường Danh agreed to work with Khoa Lê on Má Sài Gòn (Mother Saigon) because she wanted Vietnamese transwomen to show a new image to the world.

[跨性別模特兒Nguyễn Tường Danh同意和Khoa Lê合作拍攝Má Sài Gòn》(西貢母親),因為她希望越南跨性別女性以全新形象示人。]

蒙特利爾電影製作人、舞台總監兼影片設計師Khoa Lê喜歡超越傳統界線。這名酷兒藝術家的簡歷顯示,他致力「創作將神聖與平凡之間,以及現實與想像之間界線模糊的作品」。

他聲稱,自己的作品總保留著人性化元素。

由他執導的長篇紀錄片Má Sài Gòn》(西貢母親)不但體現了他的創作宗旨,更打破了固有的刻板印象。這部引人入勝並且關於越南LGBTQ社區的敏感題材作品,將於5月6日(星期六)下午5:15在溫哥華的DOXA Documentary Film Festival上映。

此片在胡志明市拍攝。紀錄片的第一幕長達七分鐘,畫面有兩名跨性別女性坐在一棵大樹下,背景可以聽到鄰近公園的鳥聲,以及胡志明市永無休止的交通聲。

其中一名聾啞跨性別女性協助另一人戴上飾物。

健談的那位淘氣地問道:「我漂亮嗎?」

另一位把自己的短髮抖散。這是正常不過的畫面,亦與銀幕上東南亞跨性別女性被形容成怪胎的做法恰好相反。

事實上,Khoa的電影充斥著這種場面,亦揭示了越南最大城市的LGBTQ人士如何尋覓愛情、友情和他人的接納。

繼公園那一幕,鏡頭轉至公寓中的一名越南男子。他在黑暗中抽著煙和看著電視。他嘗試撥電話給另一人,但電話並沒有接通,讓他非常痛苦。

The gentle opening scene in the DOXA film Má Sài Gòn (Mother Saigon) lasts for seven minutes.


[Má Sài Gòn》(西貢母親)的首幕長達七分鐘。]

越南生活的寫照

紀錄片的參與者經常將他們居住的城市稱為「西貢」而非胡志明市,就好像孟買居民在政府將該市的名稱改為「Mumbai」數十年後,仍把家鄉稱為「Bombay」。

紀錄片收錄了24個參與者喜悅、哀傷、調侃、進食和家庭對話的片段。在孝道依然盛行的越南,能夠看到部份家長對他們成年LGBTQ子女的厚愛實在是鼓舞人心。

在片中,這種愛可見於Lê Vũ Dương的父母在他與男友夜間外出時為他們拍照的一幕。另一個正常不過的畫面在防波堤上發生。Khánh Vĩnh Hoàng在岸邊向她的伴侶表示,自己希望和她在這裡結婚。

另外,片中的其他參與者分享了被當作異類的痛苦經歷。部份在他們保護人的看管下組織了自己的家庭。

一部關於LGBTQ社區的真實電影固然少不了唱歌、到夜店遊玩和當模特兒的場面,而導演亦把這些情節收錄在電影中。但與其將鏡頭聚焦於台上的表演者,他反而呈現了該名跨性別女性的母親充滿喜悅和愛心的表情。

導演亦捕捉到胡志明市的節奏,包括街上無處不在的機車和摩托車,以及寧靜並讓人沉思的室內環境。他亦加入了觸動人心的越南音樂,讓觀眾仿如置身於東南亞,尤其在最後一幕。


觀看Má Sài Gòn》(西貢母親)預告片。

以三維角度呈現跨性別社區

跨性別模特兒Nguyễn Tường Danh是紀錄片中最觸目的角色之一。

她在片中透露,Khoa回到了西貢了解當地的LGBTQ社區。雖然很多人都拍攝過亞洲的LGBTQ社區,但大部份都不理解他們的現實情況,導致影片與現實出現落差。

她認為,唯一一部關於跨性別社區的出色作品是由女性執導,名為The Last Journey of Madam Phung》。

她的朋友表示,有關越南跨性別社區的電影僅限於陳腔濫調,例如是聚焦於在全國巡迴演出的樂透變裝皇后。

Tường Danh說,這的確是她們社區的一部份。她首次遇上跨性別人士,正是樂透表演團隊到她家鄉演出的時候。

此前,她從未於電視上看過跨性別人士。

於是她決定與Khoa合作,因為她希望展現出新世代的新形象,以及他們驕人的成就。

儘管他們的成就非凡,但日常生活很多環節跟一般人無異。這部紀錄片成功地展現了他們的新形象。

再者,擁有越南背景並居於魁北克的Khoa Lê的作品確實以人性為中心。在Má Sài Gòn》(西貢母親)當中,他摒棄了角色定型和偏見,展現了充份的同理心。

在現今充滿針對跨性別人士的右翼民粹政治家的世代裡,這部作品來得合時不過。

閱讀原文 >> 點此連結

立即行動

Pancouver 激發創造力並促進一個更具包容性的社會。請支持我們關注多元的藝術家!來自加拿大境內的捐款可獲得稅務收據。

Share this article

Subscribe

Tags

精選華文翻譯文章

Phyllis Poitras-Jarrett

藝術家Phyllis Poitras-Jarrett為兔年燈籠添加梅蒂圖案

來自里賈納的退休教師Phyllis Poitras-Jarrett不單希望創作優美的藝術品,更嘗試透過兔子,水牛、地鼠和其他動物的畫作,鼓勵觀賞者思考生物多樣性,以及她的梅蒂(Métis)文化。Phyllis在家中透過Zoom視訊會議向Pancouver表示,自己從小熱愛藝術,而且頗具天份。

Read More »
Yiyu Chen by Armando Branco

陳翊⽻藉天然染⾊、學習古⽼⼯藝和投入實驗性的設計,讓時尚回歸根本

來⾃台灣的服裝設計師陳翊⽻描述⾃⼰是個有創造⼒和實驗精神的⼈,這在她的髮型上也顯 ⽽易⾒:在她烏⿊的長髮下⽅是混合了⾦⾊和銀⾊的髮絲。陳的服裝設計則更加前衛,且相當看重天然染⾊、可持續性和以源⾃⼟地的纖維加以編 織。 這當中也包含由她所居住的台灣中部城市台中及其周邊地區搜集來的材料。

Read More »
Support us

Pancouver aims to build a more equal and empathetic society by advancing appreciation of visual and performing arts—and cultural communities—through education. Our goal is to elevate awareness about underrepresented artists and their organizations.

The Society of We Are Canadians Too created Pancouver to foster greater appreciation for underrepresented artistic communities. A rising tide of understanding lifts all of us.

We would like to acknowledge that we are gathered on the traditional and unceded territories of the Coast Salish peoples of the xʷməθkwəy̓əm (Musqueam Indian Band), Skwxwú7mesh (Squamish Nation), and Səl̓ílwətaɬ (Tsleil-Waututh Nation). With this acknowledgement, we thank the Indigenous peoples who still live on and care for this land.

Support us

Pancouver strives to build a more equal and empathetic society by advancing appreciation of visual and performing arts—and cultural communities—through education. Our goal is to elevate awareness about underrepresented artists and the organizations that support them. 

The Society of We Are Canadians Too created Pancouver to foster greater appreciation for underrepresented artistic communities. A rising tide of understanding lifts all of us.

© 2023 The Society of We Are Canadians Too Privacy Policy | Terms and Conditions

We would like to acknowledge that we are gathered on the traditional and unceded territories of the Coast Salish peoples of the xʷməθkwəy̓əm (Musqueam), Skwxwú7mesh (Squamish), and Səl̓ílwətaɬ (Tsleil-Waututh) Nations. With this acknowledgement, we thank the Indigenous peoples who still live on and care for this l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