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 中譯
2023年1 月 22 日在溫哥華Orpheum 舉行的農曆新年音樂會,由指揮Nicholas Urquhart帶領下演出相當精彩。但是觀眾可能沒注意到一位多才多藝小提琴家,20年前從台灣移民來的Tom Su 蘇恩聖,現在他是 Harmonia樂團眾多穿著優雅成員之一,儘管他在溫哥華最大音樂廳舞台表現出色,但他承認以前在大批觀眾前會緊張甚至影響他拉奏的手。
「但那不會阻止我,我一直想應該可以找到解決的方法。」他在 Fraserhood 咖啡店告訴Pancouver記者。「實際上許多音樂家都會怯場,甚至導致很多人停止演出, 這是多麼可惜。」
後來他藉著在醫院病房和老人院來轉換追求他音樂的熱情,並且在全職擔任電訊公司Telus經理同時完成了這項工作。
如果在失智中心輕症患者神智較清晰,他就詢問他們最喜歡的歌曲,並根據自己的專業製作音樂播放清單。他真的為當地失智症患者帶來陽光,也協助醫生實驗了解病患大腦中發生之事,醫生進而可為病人開音樂處方。
「我就是處方。」Tom打趣的笑了笑,接著堅定的說:「音樂確實可以刺激人的大腦。」

Tom 說: 音樂應無處不在
Tom分享他的故事,希望能激勵其他音樂家進入志工行列。對他來說,音樂不該只在音樂會舞台表演,需要人們去音樂廳欣賞。他更想讓音樂朋友知道,音樂應該無處不在。
心善的父親患癌後,Tom才第一次接觸到病人。在父親去世之前,2016 年起他和父親在本拿比醫院度過很長一段時間。那些日子,他注意到不會說英語的病人無法與醫生和護士溝通的無助。
作為會說普通話和台灣話的他,覺得自己可以提供一些免費翻譯幫忙。但義工經理注意到他喜歡和人聊天,所以沒有讓他做翻譯,而是讓他與沒有朋友家人拜訪的病人們交談。
「他們非常孤獨,所以我的工作實際上是與患者及家人交談並鼓勵他們。」他回憶道。
在三小時值班中,他可與10 到15個人交談。估計這些年來已與 1000 名以上患者及家屬交談過。和95% 的人說英語,和5% 的人說普通話。他明白有些人喜歡聽他拉琴,因為他們去不了音樂廳。後來醫院同意這想法,2019年請他去失智以及臨終病房演出。

患者的非凡反應
在每次表演,他會建大約15首歌曲的曲目,其中包括50年代60年代老歌。
有一次在音樂分享中,發生令人驚奇的事。一位80多歲老婦人,自始至終都蜷蹲在角落,他發現沒有人真正關注她。
但當Tom開始拉奏《多美好的世界What a Wonderful World》,他驚訝這位太太突然站起來。護士和醫生也急忙問:「這位女士怎麼了?」接着她走到正在看報紙的老先生身邊,握住他的手開始跳舞。
那位先生感恩的對Tom說 :「她是我的妻子,你拉的那首曲是我們60年前婚禮的歌曲。」
他還有其他暖心故事要講,例如在 North Burnaby 的 Fellburn 護理中心,他喜歡播放電影中的音樂並同時出現在螢幕。比如他表演“Moon River”就會配合《蒂凡尼早餐》中奧黛麗赫本演唱的電影片段,由他在一旁用小提琴伴奏現場表演。
慷慨的精神
有一次Tom在本拿比醫院與一位抑鬱老婦人交談,他想知道她喜歡什麼音樂。「她開始跟我說德語歌名, 我聽不懂。」Tom回憶道,然後她說德國的兒童音樂很快樂,讓她想起童年。於是Tom開始尋找40-50年代德國兒童音樂並整合到播放清單,就這樣將旋律通過耳機傳送到這位患者耳朵,她非常高興開始唱歌了。
「真的可以通過音樂刺激大腦,減緩失智症的發展。」他興奮的說。

應對疫情
2020年宣布Covid疫情大流行時,Tom不得不停止為老年人現場表演。他改為在 YouTube 錄製歌曲。聖誕節時並電郵發到加拿大約65家護理機構,以便在螢幕上播放。他感同身受透過旋律來撫慰比他更不幸的人。疫情嚴厲時,他都會為那裡的人錄製音樂。
「我的第一個國家是法國,我錄製人人皆知的音樂,比如《玫瑰人生 La Vie en Rose》等等。」
接著繼續為意大利、西班牙、 美國和英國錄製歌曲。當2022年烏克蘭爆發戰爭,他又錄製特別的音樂信息: 他想向那些正受難的人民傳遞正能量。2021年夏天解禁,可恢復為養老院進行戶外活動,年底他就回到病房,包括聖誕節為病患送上節日音樂。
2022年回台灣隨母親歸鄉到澎湖,除配合活動外,他在300 年歷史的天后宮拉琴帶歡樂給鄉親,也在澎湖小學表演迪士尼電影《冰雪奇緣》(Frozen) 的“Let It Go” 受到熱烈互動。此外,經常在蒙特婁 Le Phare 兒童臨終病房以及 S.U.C.C.E.S.S.、Mosaic 和卑詩省移民服務協會演出。
父母的基因塑造了Tom
Tom今年53歲,他開玩笑說他學音樂54年了,因為他在媽媽肚子裡就接觸音樂教育,也就說媽媽懷他時是最瘋鋼琴的時段。接着他不到五歲就開始學習小提琴,姐姐則是彈鋼琴和大提琴。實際上,他小時候沒有接觸過很多流行音樂,而是受古典音樂的訓練,所以和貝多芬、莫札特甚至德佛札克一起長大的。
他的母親李秀 (Louise Lee-Hsiu)著有18本書,包括一部見證歷史的台灣小說,敘述澎湖兩大家族興衰糾葛的《井月澎湖》; 而他父親則是一名土木工程師,父親經常說要立志做大事,不要做大官,重要的是用心去愛人。他結合了母親的藝術基因和父親的慈愛精神,是一個理性和感性完美的結合。
獲得音樂學士學位後,在瑞士學習飯店管理。但移民加拿大後,雖然擁有多重學位,但在這個領域找到工作卻遇到了很大困難。於是他去維多利亞大學,並於 2005 年獲得MBA碩士學位。在投出大約50份履歷後,終於在惠斯勒一家五星級飯店找到銷售經理職位。他說他必須經過七次面試,幾個月後,主管對他帶有些許口音的英語無法代表他們五星級飯店的形象,最終他決定離開那家飯店。
與新移民交朋友
他搬回溫哥華並在Telus找到工作,那次飯店的經歷,使他對其他移民產生極大同理心。
「作為新移民,在西方生活並不容易。」他說。
約六年前,Tom在Vancouver Sun(溫哥華太陽報)讀到一篇關於居住在Metrotown的敘利亞難民家庭文章。那是在他家附近,他寫信給記者,於是結識敘利亞這家人,兩家成為好朋友。
作為一名移民,他知道可以終生抱怨歧視,但他採取行動改善社會疏離感。在他看來,加拿大是文化馬賽克,不像美國是大熔爐。他認為加國可以把多元文化拼湊成一件美麗藝術品,但遺憾的是,不同文化並不相互交流,他希望能改善這一個缺點。
2022 年溫哥華 TAIWANfest,主辦人Charlie Wu問他是否願意上台獨奏。Tom回答,他更喜歡在台下走動進入人群表演。作家母親幫他想出一個標題《走動的旋律Walking Melodies》,於是他在溫哥華市中心最熱鬧的Granville街演奏四場。對他來說,這一切都是把音樂帶到人群拉近距離。
他笑著說:「音樂沒有口音!」
閱讀原文 >> 點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