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攝影愛好者都需要另覓工作以維持生計,也鮮有聽聞他們在全國性的攝影比賽中獲獎。
然而,溫哥華牙醫羅徵遠(George)至今已奪得數項攝影殊榮,他的作品《白頭雕相爭》(Fighting bald eagles)更獲選為Sony National Award加拿大賽區冠軍。
他大約於八年前在哈里遜河沿岸舉行的Fraser Bald Eagle Festival拍攝這幀照片(上圖)。
《白頭雕相爭》懸掛在他位於溫哥華戴維街909號的牙醫診所牆上。Explorasian Festival更於10月把他拍攝的多幀照片上載至其網站。
此外,George是顯微牙醫醫術的先鋒,而這也燃起了他對攝影的興趣。
他在職業生涯初期意識到需要進一步改善手、眼、腦之間的協調,因此在1990年代開始在夜間上課,以提升自己的攝影技巧。
從Explorasian網站可見,George於2007年購買第一部數位單眼相機,而《Fighting bald eagles》則是用遠攝鏡頭拍攝的。

家族與中國歷史有淵源
George在香港出生,是本地華人社區家傳戶曉的牙醫。儘管如此,沒有太多溫哥華居民知道他耐人尋味的家族史。
他的外祖父黃紹竑是20世紀中國歷史的重要人物。父親為舉人的黃紹竑於1916年從河北省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畢業,其後更成為新桂系的共同創建人。
1923年,現代中國國父孫中山任命黃紹竑為廣西(即接壤越南邊境的山區)討賊軍總指揮。作為新桂系的成員之一,黃紹竑對國民政府奪得廣西的控制權發揮了關鍵作用。
黃紹竑在1924年至1929年之間擔任廣西省政府主席,之後更成為國民政府委員。
卑詩大學歷史學家揭示黃紹竑生平
卑詩大學歷史系榮休教授Diana Lary在1974出版的書籍《 Region and Nation: the Kwangsi Clique in Chinese politics, 1925 – 1937》(劍橋大學出版社)對黃紹竑作出深入評價,表示他和其他新桂系成員熱衷探討現代理念,是他們與其他省份軍閥「最顯著的差別」。
因此,他們不單是地方軍閥,更加是隨著晚清政府倒台而掘起的地區軍事家。
書籍提到,新桂系成員把目光放在廣西以外。出生於家道中落的書香世家,令他們有追求崇高價值的使命感,由原先的儒家普世價值,至到後來的國家觀念。他們所接受的教育令他們對軍人的角色有新一番見解,而他們在廣西省以外的體驗也令到他們被國民黨的革命概念所吸引。
新桂系憑藉鴉片貿易所抽取的稅項建立廣西大學。
黃紹竑在1932年至1934年間出任中華民國內政部長,其後擔任浙江省主席兩年和河北省主席九個月。1937年至1946年期間,他再次擔任浙江省主席。

另一名親屬曾任外交部長
然而,George有影響力的袓先不止一位。他的伯袓父羅文榦於1928年在張作霖政府擔任外交部長,至到1932年於蔣介石政府再出任該職位。
在位期間,羅文榦遊說了西方政府向侵佔滿州並成立傀儡政權的日本發動戰爭。同年,他被蔣介石調任司法行政部長。
羅文榦早於1920年代初就讀於牛津大學,當時能在這裡讀書的華裔學生寥寥無幾。在他的職業生涯期間,他也曾擔任財政總長和北洋政府司法總長。
閱讀原文 >> 點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