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溫哥華唐人街的歷史建築永生號大樓將會成為華裔博物館的所在地。]
位於溫哥華唐人街的歷史建築永生號大樓即將改建成新的華裔博物館,成為旅遊及教育景點。另外,持有大樓的卑詩省華裔博物館協會將獲得1,000萬元的省政府額外資助。
政府新聞稿稱,這項撥款將用作支付博物館於7月1日開放前夕的「翻新和營運成本」。
加拿大華裔博物館的首任首席執行官李林嘉敏博士表示:「抵銷營運成本的影響也將使我們能投入更多的時間與心思,進一步優化訪客體驗,這對博物館的成功至關重要。」
經過最新一輪撥款後,省政府向博物館提供的資助已達到4,850萬元。這是省政府提供的第三筆大額撥款,當局亦分別於2020年及去年向博物館提供1,000萬元和2,750萬元。
旅遊、藝術、文化及體育廳長布嫻妮 (Lana Popham)認為這是一項物有所值的投資。
她在新聞稿中說:「座落於溫哥華華埠﹑歷史悠久的永生號大樓,將帶領來自世界各地的參觀者了解華裔加拿大人過去和現在對卑詩省以及加拿大付出的重大貢獻。」
博物館保留了古老的華語教室
位於片打東街51號的永生號大樓,是由商人葉生於19世紀末建成,以經營他的進出口業務。儘管當年的華裔移民飽受歧視,也無礙這門生意蒸蒸日上。房地產商Bob Rennie於2004年購入大樓,再改建成他的公司辦公室和私人美術館。他亦投資了逾2,000萬元,以翻新大樓的外牆和室內空間。
另外,Rennie亦保留了永生號大樓內的一間古老華語教室,以及裡面的一面黑板。
省政府在去年宣佈將向博物館撥款2,750萬元後,Rennie將這幢紅磚大樓出售予卑詩省華裔博物館協會。Rennie基金會亦透露向協會捐款780萬元。
社會面對敏感議題
在政府公佈了第一筆撥款後,溫哥華記者伍永洪(Ng Weng Hoong)撰寫了長篇文章,闡述了博物館經營者未來可能面對的挑戰。
專注於中國及華人議題的伍永洪寫道:「在加拿大歷史上,華人很容易被歸類為單一的龐大社區,因為他們的身份和故事均衍生自政府許可的種族主義。從1886年1月15日殘存至今最久遠的一份溫哥華報章可見,社會對卑詩省華人問題的看法可透過一篇社論作出總結。」
他續稱:「講述當代華人故事將更具挑戰性,因為它們並非一目了然。若果博物館希望成為世界級景點,便需要突破政治和社會界限和接受爭議。要描述卑詩省不斷演變的華人問題,博物館須至少討論五個敏感議題。」
伍永洪提到的議題包括:華人社區的多元性、中國對本地華人的影響、華人成為了房屋問題的代罪羔羊、洗錢和類鴉片藥物。他亦有談論疫情期間的種族歧視,以及華人於卑詩省的政治、企業、文化、學術及媒體領域的代表性持續不足。
他在文章最後一段稱:「當世界面對文化戰爭、種族不公抗議、經濟不確定性和中國與西方脫歐的局面,會為不同背景人士帶來甚麼影響?當華裔加拿大人可以據此講述他們的故事,就更容易在這省份找到歸屬感。」
閱讀原文 >> 點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