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ncouver-Logo

Become a Cultural Navigator

Become a Cultural Navigator

2023 温哥华新年艺术节:Jessie Sohpaul的艺术作品流露对历史、求知和平等的热诚

Jessie Sohpaul
Jessie Sohpaul's art has been inspired by historical injustice, including the theft of the Kohinoor diamond.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是东温艺术家Jessie Sohpaul的座右铭。

虽然很多画家和插画家都喜欢以不同颜色进行创作,但Jessie却钟情黑白色调,有时候会加上一点金色或红色作点缀。

Jessie透过Zoom视频会议接受Pancouver访问时说,自己的衣着品味也是如此,喜欢穿着黑色T恤和配戴金链。

他也经常在作品中注入普遮普文本作为设计的一部份。身为Punjabi Market Collective创意总监的他,以旁遮普移民后代的角度探索自己祖先的背景。

他别树一帜的风格将呈现于他为了2023 温哥华新年艺术节而绘制的新画作。这幅为了迎接兔年来临的作品,以两名年轻女性在烈日当空下表演旁遮普夥夥粒(Kikkli)舞蹈为主题。

由于这是一幅庆祝农历新年的作品,Jessie试图在画作中表达节庆、乐观和年轻的气氛。

Jessie解释道,夥夥粒舞蹈其实是两名穿着传统服装的女性手牵手高速度旋转,而画作中的金色背景则捕捉了旁遮普农村的感觉。

他认为这种方式最能表达那种生机盎然的力量。

Kikklee dance
Jessie Sohpaul’s lantern at Granville Island will feature two women performing a traditional Punjabi dance.

以数码方式创作这幅作品,为他带来最大的灵活度。

「当艺术节展开,而灯笼也挂起来后,我会将印制这幅作品,供喜欢的朋友购买。」

Artworks户外凉亭展览印有Jessie设计的大型灯笼。此外,届时也会展示Richard Hunt 和 Rachel Smith两名原住民艺术家和Arts Umbrella的灯笼设计。

1月20日至2月20日,Asian-Canadian Special Events Association会于固兰湖岛上的Ocean Artworks户外凉亭展览印有Jessie设计的大型灯笼。此外,届时也会展示Richard Hunt 和 Rachel Smith两名原住民艺术家和Arts Umbrella的灯笼设计。

Kohinoor, where are you?
Jessie Sohpaul’s Kohinoor, where are you? can be seen in an alley behind 6560 Main Street.

以钻石为主题的壁画

以上是「2023 城光艺境」三个展览地点的其中一个,其余两个分别位于杰克普尔广场和温哥华美术馆北面的šxʷƛ̓ənəq Xwtl’e7énḵ Square

Jessie最有名气的作品是一幅在温哥华Punjabi Market名为Kohinoor, where are you?的壁画。作为Monsoon Festival of Performing Arts的其中一环,他在6560 Main Street后的小街道绘制了这幅黑白作品。

在以下的影片中,Jessie形容这幅作品是向巨型的光之山(Kohinoor)钻石致敬。这颗在印度出土的钻石现已成为英国皇室的珠宝。

Jessie表示,光之山曾落在莫卧儿帝国手上,后经兰季德·辛格(Ranjit Singh)传到锡克帝国,再由达立普·辛格(Duleep Singh)拱手相让予英国人。

1849年,只有10岁的达立普是锡克帝国的王储,但与英国东印度公司签订《拉合尔条约》后被迫交出光之山钻石。

Jessie指出,所有印度人都知道这颗钻石是被强抢的。

价值观受祖父影响

这名艺术家对黑白色的偏好,背后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

Jessie对印度历史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源自他的祖父。

数以百万计属于种姓制度下层的人们一直受到社会暴力对待,是印度历史中黑暗的一页。Jessie认为这段历史不应以斑斓的色彩来表达,即使当地艺术倾向采用鲜艳的颜色。

「对我来说,颜色不能反映印度的真实面貌,所以我希望以黑和白来反映现实。」

在旁遮普地区(现已成为巴基斯坦领土)出生的祖父,让Jessie认识到印巴分治的残酷。英国人将印度次大陆分为回教徒为主的巴基斯坦,以及印度教徒为主的印度,导致超过一百万名平民身亡。

他的祖父其后移居到德里,但于1984年再次面对惨痛经历。在执政党的鼓动下,他们的支持者杀害了数以千计的钖克教徒,以报复时任总理英迪拉·甘地(Indira Gandhi)遇刺身亡。

Jessie表示,印度人很清楚他们历史中的各种暴行,因此他觉得如果在作品中使用太多颜色,就好像在庆祝不值得高兴的事情一样。

Jessie Sohpaul
Jessie Sohpaul designs clothing in addition to creating paintings and illustrations.

安贝德卡与甘地的纠纷

即使Jessie的家族为钖克教徒,但他承认家族史与达利特(Dalit)有关连。达利特又被称为「不可触碰者」,属印度教种姓制度的最底层,数百年来一直被其他较高的种姓阶级当作异类。

尽管祖父与他分享过不少关于印度的正面故事,但他们也有讨论这个至今仍影响印度的不光彩议题。

Jessie也从袓父得知安贝德卡博士(Dr. Bhimrao Ramji Ambedkar)的事迹。他是达利特的伟大领袖,更草拟了印度宪法。Jessie甚至拥有安贝德卡标志性的1936年著作《消灭种姓制度》(Annihilation of Caste)。

安贝德卡原定于拉合尔向一群思想开明的印度人读出这篇演讲辞,但当他们知道了内容后却制止了他。

其后,印度独立运动领袖甘地(Mohandas K. Gandhi)指责安贝德卡曲解了印度教经文。除了这次外,两人曾数次公开表示不同意对方对种姓制度的看法(Arundhati Roy在2014年版《消灭种姓制度》的序言也有提到)。

时至今日,甘地深受西方世界所敬重,但安贝德卡为争取平等所付出的贡献在印度以外没有太多人知道。

Jessie认为印度较高级的种姓主导了当地舆论,而他们也倾向支持甘地,即使他们并非真正认为甘地的贡献比安贝德卡多。

Jessie Sohpaul's Do Not Touch brand
Jessie Sohpaul has created T-shirts that turn the Indian concept of “untouchability” upside-down.

创立Do Not Touch品牌

Jessie指出,部份印度人会向其他族裔表示种姓制度已不复存在,但他认为能够从印度移民的大多是有能力的特权阶级。

因此,他觉得他们并不完全清楚生活在种姓制度最底层的达利特过着怎样的生活。

因此,他透过自己的艺术,含蓄地表达具颠覆性的观点。他所创立的品牌Do Not Touch就是其中一个例子。

这名字的背后,其实是源自「不可触碰者」的概念。

实际上,他正试图以艺术将这个词语由最低等的代名词提升到最高层次。

这反映了Jessie对平等的追求,也表示他将钖克教创始人古鲁那纳克(Guru Nanak)超过500年前的教诲铭记于心。

他说:「相对于其他上师,我最常阅读古鲁那纳克的文章,因为他的文笔富有诗意,而且发人深省。」

Cover design for the official Tiësto remix.
Jessie Sohpaul designed this cover for an official Tiësto remix with Jaz Dhami.

接触不同文化

Jessie在2015年从西门菲莎大学毕业,获颁授设计及媒体艺术荣誉学位。修读该课程期间,他曾到荷兰一家设计实验学院交流六个月。完成学业后,他在三藩市居住了五年,从事用户体验和应用程序设计。

当时他居住的地区住有大量拉丁美洲裔人口,而他也注意到他们的文化与印度文化有很多相似之处。

Jessie忆述,那里到处都是街头艺术和涂鸦,总有人在创作不同的事物,为他带来源源不绝的灵感。

他最欣赏的三名美国艺术家包括壁画家兼平面设计师Shepard Fairey、画家Cleon Peterson和漫画家Frank Frazetta。另外,他也非常敬仰殿堂级印度油画家Sobha Singh

Jessie认为Sobha Singh的画风与Frank Frazetta相近,都是以仿如梦境的背景为主。

他对艺术的多元口味,以及对拉丁美洲文化的欣赏,说明了他对跨文化交流的热忱。他非常喜欢与其他社区合作,因此身为南亚裔的他,对于能够为农历新年这个传统东亚节日创作艺术感到相当高兴。

「我心情很激动,因为以这种方式迎来2023年实在太好不过了。」

Jessie Sohpaul shirt
Jessie Sohpaul at work in a T-shirt he designed.

阅读原文 >> 点此链接

立即行动

Pancouver 激发创造力并促进一个更具包容性的社会。请支持我们关注多元的艺术家!来自加拿大境内的捐款可获得税务收据。

Share this article

Subscribe

Tags

精选华文翻译文章

Imay Apong

伊麦・阿蹦在台湾文化节艺术展『迁徙之后』中透过轮伞草纤维编织传达原住民故事

阿美族人和大多台湾人的取名习惯不同,在他们的语言中,阿美族不问姓氏,而是问你是谁的孩子。伊麦・阿蹦的姓是她的祖母的名字-阿蹦,而她多用她的名字-伊麦来称呼自己。这个部落的族人称自己为「邦查(pangcah)」,而「阿美(Amis)」更像是一个外族人对他们的称呼。

Read More »
Midi Festivals CEP Shan Wei

被誉为「中国胡士托」的迷笛音乐节筹划人将于温哥华Jade Music Festival发言

在1980年代的中国,没有太多人可以想像到单蔚所做的工作:举办吸引数以万计乐迷的户外摇滚演唱会。 身为北京迷笛演出有限公司执行长的单蔚,是被誉为「中国胡士托」的迷笛音乐节筹划人。这个大型音乐节最初于2000年由迷笛音乐学校举办,地点是北京一栋只有500个座位的礼堂。

Read More »
Mable Elmore 2 by Charlie Smith

卑诗省省长委任新民主党省议员艾美宝督促省级菲律宾文化中心落成

艾美宝(Mable Elmore)在她位于菲莎街的选区办公室内道出一些数字,以证明加拿大的菲律宾社区正日渐壮大。身为卑诗省新任反种族歧视项目议会秘书的她指出,目前加拿大有接近100万名菲律宾裔居民,当中超过160,000人居住于卑诗省。尽管如此,这个渐具规模的社区在大温地区尚未有一座独立的省级文化中心。

Read More »
Support us

Pancouver aims to build a more equal and empathetic society by advancing appreciation of visual and performing arts—and cultural communities—through education. Our goal is to elevate awareness about underrepresented artists and their organizations.

The Society of We Are Canadians Too created Pancouver to foster greater appreciation for underrepresented artistic communities. A rising tide of understanding lifts all of us.

We would like to acknowledge that we are gathered on the traditional and unceded territories of the Coast Salish peoples of the xʷməθkwəy̓əm (Musqueam Indian Band), Skwxwú7mesh (Squamish Nation), and Səl̓ílwətaɬ (Tsleil-Waututh Nation). With this acknowledgement, we thank the Indigenous peoples who still live on and care for this land.

Support us

Pancouver strives to build a more equal and empathetic society by advancing appreciation of visual and performing arts—and cultural communities—through education. Our goal is to elevate awareness about underrepresented artists and the organizations that support them. 

The Society of We Are Canadians Too created Pancouver to foster greater appreciation for underrepresented artistic communities. A rising tide of understanding lifts all of us.

© 2023 The Society of We Are Canadians Too Privacy Policy | Terms and Conditions

We would like to acknowledge that we are gathered on the traditional and unceded territories of the Coast Salish peoples of the xʷməθkwəy̓əm (Musqueam), Skwxwú7mesh (Squamish), and Səl̓ílwətaɬ (Tsleil-Waututh) Nations. With this acknowledgement, we thank the Indigenous peoples who still live on and care for this l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