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ncouver-Logo

Become a Cultural Navigator

Become a Cultural Navigator

PuSh Festival进驻艺术家Rakesh Sukesh构思以「微歧视」为主题的表演项目

Rakesh Sukesh PuSh Fest
Rakesh Sukesh addresses the roots of xenophobia in his show, entitled because I love the diversity. Photo by Irene Occhiato with artwork by Irene Narys.

当我准备撰写这篇关于编舞者Rakesh Sukesh的文章时,以他被歧视的一次奇怪经历作起头似乎合适不过。那次经历除了让Rakesh留下深刻印象,更加是报章编辑惯常用作文章开首的那种轶事。

一名与时俱进,受过良好教育的棕种男人在日常生活中遇上不寻常事件的故事,相信必定为读者津津乐道,特别是当他无意中成为右翼宣传行动的主角。

然而,Rakesh不仅是种族歧视的受害者。除了是一名编舞者外,他更是一名风格多元的舞蹈家、导师和说书人。

他游走于比利时和出生地印度喀拉拉邦的大都会之间,到过数个欧洲城市演出,更曾居住于马德拉斯、德里和班加罗尔,以及他的家乡科泽科德。此外,他对于印度教教义中瑜伽与灵魂的连系有深厚的认识。

他拥有真正的多元文化背景,植根于东方和西方文化的交汇点。作为今年PuSh Festival的进驻艺术家,Sukesh最不希望看到的,是仅呈现自己多元背景的其中一面。

因此,我将以一样与种族主义完全无关的事物作为开端:Rakesh在Zoom视频会议访问中提到的泰岩(Theyyam)。

Shagill Kanur photo of Theyyam
Theyyams are ritualistic dances performed in parts of South India. Photo by Shagil Kannur.

神的力量

虽然我对印度文化有一定认识,但这个词语我也是第一次听到,所以我请他稍为解释一下。

他表示,泰岩是印度一种表达灵性力量的祭祀舞蹈。在南部喀拉拉邦和卡纳塔克邦的寺庙里头,舞者透过超凡的表演来展现「神的力量」,并向众人传递讯息。

「舞者在表演前24小时会断食,于表演期间扮演特定种姓的神明。但这个仪式不属于阶级较高的种姓,仅限于若干低阶级社群。」

他指出,这些种姓的成员过往曾经对抗当权者,有时甚至牺牲他们的性命。因此,泰岩对参与者的意义十份重大。

到底这与Rakesh即将在1月底于温哥华PuSh International Performing Arts Festival首次公演的表演项目《because i love the diversity (this micro-attitude, we all have it)》有何关系?

他透露演出的目的,是根据泰岩祭祀舞蹈的精髓来探讨当代舞。

透过分享这故事,文章的开首就不用把Rakesh描述为单纯的种族歧视受害者,因为这只是他的一小部份。

Photo by DJ Sturm
The right-wing populist party has a great deal of support in Estonia. Photo by DJ Sturm.

在塔林遇上麻烦

Rakesh在Zoom视频会议访问中说,上述的种族歧视事件发生于爱沙尼亚首都塔林。他获邀到当地的大学授教和在台上表演,而他受到热情款待也令他非常雀跃。

「当你活在艺术世界并与艺术家交流,有时候会产生世界很美好的错觉,因为大家都在尝试了解对方。」

在这样的环境下,他相信大家都是衷心接纳对方的文化。

他补充道:「但当你走到街上,你就会发现自己的现实是多么片面。」

Rakesh在塔林横过马路时被人偷拍。

他忆述:「当时我被人跟踪,而我从周边视觉感觉到他在拍摄我的脸庞。」

当Rakesh转身面向那个人的时候,他把照相机指向另一个方向。虽然Rakesh觉得这个人的举动有点鬼祟,但他没有理会,并假设对方在把摄旅游影片。

在回到比利时后,一名友人从爱沙尼亚来电,告诉了他惊人的消息。

原来一个右翼政党利用Rakesh的肖像进行宣传,以勾起当地民众对新移民霸占若干低技术工种的恐惧。更有甚者,宣传指这些移民的肤色较深、对女性和社区构成威胁、拒绝缴税,而且不谙英语。

他表示,自己的面孔成为了那政党的宣传工具。

Rakesh Sukesh
PuSh Festival artist-in-residence Rakesh Sukesh addresses the roots of xenophobia in his show, entitled because I love the diversity. Photo by Irene Occhiato with artwork by Irene Narys.

思考其他人的观感

他认为自己虽然没有遭受肢体上的暴力对待,但心理却受到莫大的影响。他开始反思其他人对自己的观感,而这也是他在PuSh Festival演出的关键元素。

来自温哥华的得奖剧作家兼导演Marcus Youssef是《because i love the diversity (this micro-attitude, we all have it)》的作家和构作顾问;Alessia Luna Wyes是编舞助理和构作美术顾问;音乐和服装分别由Pol Sinus 和 Mat Voorter负责。

Rakesh指出,这部作品是关于我们在某些场合切实感觉到的微歧视。

他原先计划将他在塔林被拍摄的那段真实影片加入表演中,但Marcus建议应采取较温和的表达方式,再由Rakesh亲自道出那故事。这个被他形容为极简主义的制作中将会包含他的个人反思和舞蹈。

「这是以文本为主的作品,当中的故事和经历描述了如何找到自己的文化和身份,以及身处欧洲和印度的挑战。」

Rakesh认为微歧视的问题非常复杂,同时承认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点偏颇。

他随即引述印度独立领袖甘地关于小水滴可以形成巨浪的说法。

他解释这句话背后的意思,就是若要成功,我们必须专注于每个人身上的细微事物。

非常被动的歧视

自从十多年前在欧洲定居以来,Rakesh经历过截然不同的待遇。他曾到访一条位于葡萄牙的村落,村民的表现非常一面倒,对这名印度人表示热烈欢迎。

但他也在挪威一个机场遇上充满敌意的机场员工,指他不能凭比利时护照登机。

虽然那名机场员工的决定被其上司推翻,但当Rakesh前往航班时,那位员工刻意把脸转向一边,以示敌意。

「这些都是含蓄而且非常被动的歧视行为。」

他意识到年轻一代希望社会更具包容性,但一些包括来自政党的人为阻力依然存在,在印度和欧洲播下混淆和虚伪的种子。

他说,这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议题。

阅读原文 >> 点此链接

立即行动

Pancouver 激发创造力并促进一个更具包容性的社会。请支持我们关注多元的艺术家!来自加拿大境内的捐款可获得税务收据。

Share this article

Subscribe

Tags

精选华文翻译文章

Thi Tuyệt Nguyễn

工艺师阮雪透过传统越南卷纸艺术表现跨越文化之连接

[生于越南的工艺师阮雪已在台湾居住15年。] 移民们常会说移居到新国家会改变他们,这种变化可能会慢慢的在他们适应新家园的几年内逐渐发生。对于出生于越南的卷纸艺术家阮雪来说,她不断地将当地元素和主题融入进她多彩多姿的作品中,反映了她移居台湾15年来的转变。 「我真的很喜欢生活在台湾,」阮雪使用中文和Pancouver进行了最近的访谈。「这里(台湾)的人们善良且非常慷慨,他们非常乐意互相帮助。」 Quilling by

Read More »
Van Lefan

音乐家兼音景艺术家乐凡仍铭记卑诗省及台湾的原住民传统

温哥华音乐家兼环保人士乐凡(Van Lefan)对自小而来一直持有的内核价值观作出了调整。在台湾出生的她于11岁的时候与家人移民至枫树岭。她透过Zoom视频会议向Pancouver说:「我整辈子都觉得自己是来自台湾。」然而,她于去年到访该岛国的时候,由衷地觉得原住民才是台湾真正的首批居民。她是于排湾族传统领地的台东县产生这种觉悟。

Read More »

The Society of We Are Canadians Too created Pancouver to foster greater appreciation for underrepresented artistic communities. A rising tide of understanding lifts all of us.

We would like to acknowledge that we are gathered on the traditional and unceded territories of the Coast Salish peoples of the xʷməθkwəy̓əm (Musqueam Indian Band), Skwxwú7mesh (Squamish Nation), and Səl̓ílwətaɬ (Tsleil-Waututh Nation). With this acknowledgement, we thank the Indigenous peoples who still live on and care for this land.

The Society of We Are Canadians Too created Pancouver to foster greater appreciation for underrepresented artistic communities. A rising tide of understanding lifts all of us.

© 2023 The Society of We Are Canadians Too Privacy Policy | Terms and Conditions

We would like to acknowledge that we are gathered on the traditional and unceded territories of the Coast Salish peoples of the xʷməθkwəy̓əm (Musqueam), Skwxwú7mesh (Squamish), and Səl̓ílwətaɬ (Tsleil-Waututh) Nations. With this acknowledgement, we thank the Indigenous peoples who still live on and care for this l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