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衍晴的最新作品能增加观众对神经多样性的瞭解。图片来源:Chloe Lam。]
温哥华舞者兼编舞者余衍晴(Sarah Hin Ching U )在最新作品《Silent Howl》中,将于舞台上投影垂直、锯齿、点状和弯曲的线条,以反映自己克服神经多样性(neurodiversity)和焦虑症的心路历程。
她透过电话向Pancouver解释,这些线条是来自再对焦治疗(refocus therapy)。
她学习了以线条来克服被过度刺激的感觉。在专业的医护人员协助下,她学会了闭上眼晴并在脑中构思一个盒子,以应付过于强烈的声音。
她续称,自己会尝试将情感和思绪收进盒子里,并把它们想成一个小圆点。当情况令她招架不住,小圆点的数目便会增加。
Dance Centre将于4月29日的国际舞蹈日(International Dance Day)在Scotiabank Dance Centre呈献《Silent Howl》。这是一个25分钟的单独演出项目,并加入了由Alexandra Caprara设计的动画,和Jackson Adrian创作的声效。
余衍晴表示,她在去年埋首于这作品,而她在这段期间也加深了对自己神经痉挛症病情的认知。每当她听到响亮的音乐,便会导致病情发作。

[余衍晴与动画设计师Alexandra Caprara合力创作《Silent Howl》的投影线条。]
看见神经多样性的美感
多年来,她以为自己的神经痉挛症是由心理疾病引起,但现在她知道背后还有生理因素。
余衍晴希望透过《Silent Howl》向观众展现神经多样性的美感。当她能够驾驭这种情感力量和集中精神,她对所有事物都产生深刻和热切的感觉。那种丰盛而具启发性的体验,甚至令她觉得这根本不是残障。
然而,病情有时候也为她带来极大挑战,在严重的时候更令她无法说话。
每当神经痉挛症发作时,她还具有若干意识,感觉到神经细胞异常地活跃。
当其他人向她提问可以如何协助她,她也无法作出回应。
在病发时,她觉得好像困在身驱内,虽然她正尝试表达讯息,但肉身却不容许她这样做。
她承认,跳舞是对感官带来极大刺激的活动。因此当她过于疲累,或者身体无法承受的时候便无法跳舞。她称,《Silent Howl》可以让她表达这种异于常人的情感。
在神经科医生协作下控制病情
余衍晴在小时候于香港附近的中国城市澳门开始接触舞蹈。她还记得自己如何跟随音乐和节奏摆动身体,以及心跳如雷、精神亢奋和汗如雨下的感觉。
她最初是醉心于拉丁舞和社交舞,学习了这两种舞蹈长达七年。后来她移居到加拿大之后,却找不到舞伴。
因此,她开始对当代舞和芭蕾舞产生兴趣,更于西门菲莎大学钻研这两个舞蹈类别。现在,她对街头舞蹈最感兴趣。
余衍晴在澳门长大的时候,医院并没有精神健康部门,令她的成长路十分崎岖。在她青少年的时候,她经常因为焦虑症和抑郁症而缺课。这亦促使了她在15岁的时候移居至温哥华。
她也开始探索为何自己面对若干压力来源时会出现身体机能停止运作的情况。
幸运地,她最终找到了一位神经科医生,协助她查找治疗方法。
阅读原文 >> 点此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