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衍晴的最新作品能增加觀眾對神經多樣性的了解。圖片來源:Chloe Lam。]
溫哥華舞者兼編舞者余衍晴(Sarah Hin Ching U )在最新作品《Silent Howl》中,將於舞台上投影垂直、鋸齒、點狀和彎曲的線條,以反映自己克服神經多樣性(neurodiversity)和焦慮症的心路歷程。
她透過電話向Pancouver解釋,這些線條是來自再對焦治療(refocus therapy)。
她學習了以線條來克服被過度刺激的感覺。在專業的醫護人員協助下,她學會了閉上眼晴並在腦中構思一個盒子,以應付過於強烈的聲音。
她續稱,自己會嘗試將情感和思緒收進盒子裡,並把它們想成一個小圓點。當情況令她招架不住,小圓點的數目便會增加。
Dance Centre將於4月29日的國際舞蹈日(International Dance Day)在Scotiabank Dance Centre呈獻《Silent Howl》。這是一個25分鐘的單獨演出項目,並加入了由Alexandra Caprara設計的動畫,和Jackson Adrian創作的聲效。
余衍晴表示,她在去年埋首於這作品,而她在這段期間也加深了對自己神經痙攣症病情的認知。每當她聽到響亮的音樂,便會導致病情發作。

[余衍晴與動畫設計師Alexandra Caprara合力創作《Silent Howl》的投影線條。]
看見神經多樣性的美感
多年來,她以為自己的神經痙攣症是由心理疾病引起,但現在她知道背後還有生理因素。
余衍晴希望透過《Silent Howl》向觀眾展現神經多樣性的美感。當她能夠駕馭這種情感力量和集中精神,她對所有事物都產生深刻和熱切的感覺。那種豐盛而具啟發性的體驗,甚至令她覺得這根本不是殘障。
然而,病情有時候也為她帶來極大挑戰,在嚴重的時候更令她無法說話。
每當神經痙攣症發作時,她還具有若干意識,感覺到神經細胞異常地活躍。
當其他人向她提問可以如何協助她,她也無法作出回應。
在病發時,她覺得好像困在身驅內,雖然她正嘗試表達訊息,但肉身卻不容許她這樣做。
她承認,跳舞是對感官帶來極大刺激的活動。因此當她過於疲累,或者身體無法承受的時候便無法跳舞。她稱,《Silent Howl》可以讓她表達這種異於常人的情感。
在神經科醫生協作下控制病情
余衍晴在小時候於香港附近的中國城市澳門開始接觸舞蹈。她還記得自己如何跟隨音樂和節奏擺動身體,以及心跳如雷、精神亢奮和汗如雨下的感覺。
她最初是醉心於拉丁舞和社交舞,學習了這兩種舞蹈長達七年。後來她移居到加拿大之後,卻找不到舞伴。
因此,她開始對當代舞和芭蕾舞產生興趣,更於西門菲莎大學鑽研這兩個舞蹈類別。現在,她對街頭舞蹈最感興趣。
余衍晴在澳門長大的時候,醫院並沒有精神健康部門,令她的成長路十分崎嶇。在她青少年的時候,她經常因為焦慮症和抑鬱症而缺課。這亦促使了她在15歲的時候移居至溫哥華。
她也開始探索為何自己面對若干壓力來源時會出現身體機能停止運作的情況。
幸運地,她最終找到了一位神經科醫生,協助她尋找治療方法。
閱讀原文 >> 點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