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ncouver-Logo

Become a Cultural Navigator

Become a Cultural Navigator

新的溫哥華美術館真的能夠代表溫哥華嗎?

Professor Johnson Chow
Prof. Johnson Chow, who died in 2021, proudly stood in front of his grand masterpiece, Jiuzhaigou in Autumn. The 52 x 196 inch artwork was painted on 500-year-old Ming Dynasty rice paper.

作者: 姚永安

籌備多時的溫哥華美術館重建計劃早前獲得卑詩省政府另一筆5千萬元的撥款,省政府先後合共為建造溫哥華美術館的新館注資了1億元。這項計劃亦獲得聯邦政府撥款2930萬撥款,以及1.9億元的私人捐助(當中包括Audain基金會的1億元和陳氏基金會的4千萬元)。無可置疑,這幢價值不菲的新建築物建成後將會成為溫哥華的新建築地標。

樓高68米,樓面面積4.5萬平方米的新溫哥華美術館,地址位於佐治西街卑詩體育館旁邊。大樓由國際著名建築師樓Herzog & Meuron和原住民藝術家Debra Sparrow、Skwetsimeltxw Willard (Buddy) Joseph、世襲酋長Chepximiya Siam’s Janice George、Angela George合力設計,本地施工由Perkins & Will建築師樓負責。 建築物的色調是古銅色,以傳統針織銅線作為外牆設計,給予厚重的土地及木材視覺效果。這幢集當代設計和傳統原住民文化跨越而成的新溫哥華美術館,將會成為加拿大西岸的新景觀。

可以肯定,新的溫哥華美術館會繼承它一貫展現本地傳統及當代原住民藝術品的傳統,以及展示西方現代和當代藝術的發展。但我所關注的是,究竟這幢新的文化藝術典堂是否真的能夠代表和充分反映今日的溫哥華?

Rendering of the exterior of the new Vancouver Art Gallery building © Herzog & de Meuron (CNW Group/Vancouver Art Gallery)
Rendering of the exterior of the new Vancouver Art Gallery building © Herzog & de Meuron (CNW Group/Vancouver Art Gallery)

在今日的大溫哥華地區,超過一半的人口為少數族裔,而當中亞裔更是佔多數。新的溫哥華美術館能否反映和展現出本地亞裔藝術家的面貌呢?它能否成為北美通向亞太的文化交流樞紐呢?

此時此刻您若問我這個問題,我的看法是並不樂觀,因此我在中、英文媒體撰文提出意見。

在大溫哥華,華人人口有超過50萬。華人藝術家過去30年在這𥚃有驕人的發展和成就。然而,溫哥華美術館有做過專題展覽或展出過這些本地藝術家的作品嗎?

溫哥華美術館過去這樣忽略和漠視加拿大的華人藝術家,我們能對未來的新館抱有期望嗎?讓我以實例來支持我的論述。

Iguazu Falls by Johnson Chow
Brazil’s Iguazu Falls (56 x 174 inch) was painted by Prof. Johnson Chow in 1993.

[周士心後半生居住在溫哥華,他的重要作品都是在溫哥華的《留餘蘆》繪畫的。]

周士心是一位研究中國書畫的學者,受他教授點化的學生數以千計,有關他教授繪畫、畫論、畫史及畫集的出版有數十本,他的畫作源於中國傳統的文人畫。周氏在1980年移居加拿大,他的很多重要作品如《美國大峽谷》、《加拿大洛磯山》、《巴西伊瓜蘇大瀑布》、《九寨金秋圖》等畫作都走出了傳統中國山水畫的領域,都是在溫哥華繪畫的。周士心在故鄉蘇州有專門展示他書畫的個人展覧館,2011年香港美術館曾經舉辦他的個人大型畫展,但在他居住半生的溫哥華,這𥚃的美術館卻竟然沒有為他舉辦過畫展。

Tung Pui Sun
With outstanding technique and conceptualization, Tung Pui Sun brings to life epic and mystical scenes of romance and martial arts by legendary storyteller Jin Rong.

[董培新的金庸武俠小說畫作完全突破傳統中國水墨畫的構圖和空間佈局,這幅《雪山飛狐》是很好的示範。]

家住溫哥華,早前慶祝80大壽的董培新是世界知名的華人畫家,他的畫作曾在中港台多個城市舉辦個人展覽。香港郵政去年更以他的八幅《三國演義》畫作印製首日封和郵票套裝。董培新為中國畫的題材開拓出新的一頁。他把中國傳統武俠小說的故事情節和歷史事蹟,透過傳統筆墨和精彩的設計構圖表達出來。董培新所繪畫的金庸小說情節,奇幻玄妙,充滿戲劇張力,令人看得拍案叫絕。

Yang Shanshen
Sotheby’s recently auctioned the late Yang Shanshen’s narrow painting, Dragonfly in Lotus Pond.

[嶺南楊善深的山水、花鳥、人物畫和書法都有強烈的個人風格,這是他在蘇富比拍賣的其中一幅作品。]

在10月的蘇富比國際拍賣會𥚃,有另外兩位溫哥華畫家的作品亮相,他們是楊善深和顧媚。已故的楊善深是廣東嶺南派的著名畫家,專門紀念和展覽他畫作的楊善深嶺南美術館去年在台山市設立。

現居於溫哥華的顧媚從前是香港的知名歌星,六、七十年代跟隨嶺南派趙少昂和現代水墨畫家呂壽琨習畫。她的山水畫著重光影和朦朧的意象,是中西合璧的貫通和示範。

在此文的附圖還有書法家劉渭賢和當代水墨畫家羅立志,他們的作品也是很令我印象深刻的。

Carrie Koo
Vancouver artist Carrie Koo’s Lush Mountains in Mist is one of her three paintings recently auctioned by Sotheby’s.

[蘇富比10月在香港舉行的拍賣會,有三幅顧媚的畫作,這是其中一幅。]

溫哥華是臥虎藏龍之地,上述只是部份的𠎀出華人藝術家。這些藝術家有卓越的成就,其畫作都具備個人的風格和𠪴史意義,卻一直被溫哥華美術館和主流媒體忽略。

但願在新的溫哥華美術館𥚃,我們可以看到有一個專門展示溫哥華華人藝術家的永久性展覧大廳,可以讓本地和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感受到溫哥華作為亞太門戶的文化朝氣。也讓溫哥華美術館成為一個能夠代表和反映我們今日多元文社會的藝術典堂。

Lau Wai Yin
East Vancouver calligraphy master Lau Wai Yin (劉渭賢) large paintings are among media commentator Gabriel Yiu’s favourite works of art.

[書法是傳統中國書畫的精髓,居住在溫哥華東區的劉渭賢,他的大字書法,是筆者最為欣賞的。]

我想這並非我個人的心願,我相信上述畫家及他們的家人、收藏家和贊助人都會大力支持在溫哥華美術館設立華人藝術家的永久性展覧廳。

移民為社會作出貢獻,華人藝術家更是豐富了加拿大的多元文化,這是很值得鼓舞慶祝的事情。一間能夠真正代表溫哥華的美術館不能只參照歐美藝術的發展而漠視這座城市的人口構成和文化特色,但願溫哥華美術館不會錯失令溫哥華閃耀世界的機會。

閱讀原文 >> 點此連結

立即行動

Pancouver 激發創造力並促進一個更具包容性的社會。請支持我們關注多元的藝術家!來自加拿大境內的捐款可獲得稅務收據。

Share this article

Subscribe

Tags

精選華文翻譯文章

Jody Wilson-Raybould

原住民作家兼前政治家王州迪呼籲「中間者」打破社會隔膜

前聯邦內閣部長王州迪(Jody Wilson-Raybould)希望領袖可成為「中間者」(in-betweeners)。同樣為暢銷作家的她在3月31日於卑詩婦女健康基金會光明午宴(B.C. Women’s Health Foundation’s Illuminations luncheon)發表主題演講,詳細解釋了這個概念。王州迪在Parq Vancouver的舞廳說:「殖民主義其中一個後遺症,是在原住民與非原住民之間,以及官方與第一民族之間構成有形及無形的隔膜和孤立感。我們關於對方,以及他們說話方式和世界觀的了解程度並不足夠,甚至比我們想像中低。」

Read More »

The Society of We Are Canadians Too created Pancouver to foster greater appreciation for underrepresented artistic communities. A rising tide of understanding lifts all of us.

We would like to acknowledge that we are gathered on the traditional and unceded territories of the Coast Salish peoples of the xʷməθkwəy̓əm (Musqueam Indian Band), Skwxwú7mesh (Squamish Nation), and Səl̓ílwətaɬ (Tsleil-Waututh Nation). With this acknowledgement, we thank the Indigenous peoples who still live on and care for this land.

The Society of We Are Canadians Too created Pancouver to foster greater appreciation for underrepresented artistic communities. A rising tide of understanding lifts all of us.

© 2023 The Society of We Are Canadians Too Privacy Policy | Terms and Conditions

We would like to acknowledge that we are gathered on the traditional and unceded territories of the Coast Salish peoples of the xʷməθkwəy̓əm (Musqueam), Skwxwú7mesh (Squamish), and Səl̓ílwətaɬ (Tsleil-Waututh) Nations. With this acknowledgement, we thank the Indigenous peoples who still live on and care for this l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