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ncouver-Logo

Become a Cultural Navigator

Become a Cultural Navigator

有关日裔拘留营历史的表演包含喜剧、舞蹈、口述、历史录音和家族访问元素

Kunji Ikeda. Photo by Marc J. Chalifoux
Artist Kunji Ikeda says that in Sansei: the Storyteller, he's trying to acknowledge racism, oppression, and systemic racism without being bogged down by it. Photo by Marc J. Chalifoux

[艺术家Kunji Ikeda称,他在《Sansei: the Storyteller》中尝试以轻松手法正视种族主义、压迫和系统性种族主义。图片来源:Marc J. Chalifoux。]

舞台剧艺术家兼教育工作者Kunji Ikeda经常从日裔加拿大人身上听到两种说法。部份人向他表示,由于他们不谙日语,所以觉得自己「不够日本人」,于是不愿接触日裔社区。

另外亦有人向Kunji表示,觉得自己算不上是加拿大人,因此并不属于日裔加拿大人社区。

性格开朗的Kunji透过Zoom视频会议向Pancouver表示,自己是National Association of Japanese Canadians的艺术、文化和教育委员会成员,并积极宣扬「认为自己称不上是日裔加拿大人,是成为日裔加拿大人必经阶段」这种观念。

因此,他邀请所有人,包括那些对自己日裔加拿大人身份认同感偏低的人欣赏他的一人表演。《Sansei: the Storyteller》将于4月27日至29日期间在Shadbolt Centre for the Arts上演。制作单位Cloudsway Dance Theatre更称表演是「有关日裔拘留营历史最有趣的演出」。

Kunji的演出包含舞蹈、口述诗词、历史录音、家族访问和喜剧元素。他承认,以喜剧手法来诉说22,000名日裔加拿大人遭到囚禁的历史的确有点奇怪。再者,他们的财产在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事件之后遭政府充公。

他表示,如果他把焦点放在这段历史的黑暗面,便很难创作出表演内容。因为,他表演的主旨就是以轻松手法来正视当时人们所面对的困境、压迫和系统性种族歧视。

Kunji Ikeda. photo by icandy
Kunji Ikeda will never forget his show in the Japanese garden in New Denver. Photo by icandy.

[Kunji Ikeda永远不会忘记在New Denver日裔花园的演出。图片来源:icandy。]

曾在拘留营纪念花园演出

Kunji认为,这种手法让《Sansei: the Storyteller》多年来一直能够吸引观众。

最初,这名剧作家兼表演者将《Sansei: the Storyteller》设计成「行季箱表演」(即演出只有简陋的道具和戏服,可以全部放进一个行利箱内)。这项目于2014年首次在卡加里国际艺穗节(Calgary International Fringe Festival)上演,并赢得最佳表演项目奖。

他及后于2015年在温哥华的Powell Street Festival演出这作品。四年后,它获得了卡加里剧院(Calgary Theatre)两项Betty Mitchell Awards提名。《Sansei: the Storyteller》最近一次演出,是去年在卑诗大学发生,而他亦于该大学任教课程。

他在卑诗省斯洛坎谷新丹佛市Kohan Reflection Garden的演出,成为了他最难忘的表演之一。这表演场地与纪念当年在囚者的日系囚禁纪念中心(Nikkei Internment Memorial)位于同一条街上。纪念中心亦有示范展览和当时的原有建筑物,呈现了他们当时的生活。

在表演之前,Kunji感到非常兴奋,但于登台前五分钟意识到其重要性。

他忆述自己当时恍然大悟,意识到演出有多重要,也体现了「成为祖先最大胆的梦想」的说法。他亦感觉到这意义的重量。

他的表演吸引了大量观众,而由于那是没有灯光和只有声音的户外场地,更形成了格外美妙的效果。

可能是加拿大最年轻的三世日裔

Kunji构思了《Sansei: the Storyteller》这个名称,以反映自己的身份。事实上,如果没有发生日裔拘留营事件,他便没有机会出生。

三世(Sansei)是指加拿大初期的日本移民(一世,Issei)的孙子女。Kunji表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从日本移居外地的人,才会被归类为一世。

他的祖父在1899年出生,于1900年代初与家人移居至列治文的史提夫斯顿地区,并拥有房屋和土地。不幸的是,政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将他们的房产和其他资产充公。

当居住在加拿大西岸的日裔加拿大人被围捕,数名家族成员移居至亚省的莱斯布里奇地区。

他的祖父被送往Tashme拘留营以外的工作营,负责兴建三号公路。他将自己赚取的微薄薪金,大部份薪金寄给了祖母。

俩人在二战结束后团聚,并在家人协助下于莱斯布里奇定居。

二世(Nisei)是指一世在加拿大出生的子女。当Kunji的父亲出生时,祖父已年届50岁。

因此,Kunji的父亲成为了最年轻的二世之一,并于差不多40岁的时候才诞下Kunji。所以现年36岁的Kunji认为自己是加拿大最年轻的三世日裔。

他强调,从历史角度来看,在1950年代移民的人不算是一世,在1910年代或之前移民的才是。

跨代创伤

在本拿比长大的Kunji跟很多同辈一样被灌输要融入社会主流的概念。然而,他有时候会质疑自己,因为他总觉得被金发蓝眼的典型白人比下去。

日裔美国小说家David Mura的优秀作品尤如他的生活写照。他被教导可以融入并成为社会的一份子,之后却遭上系统性歧视,更觉得责任在自己身上。

他开始明白,拘留营历史的创伤通常会默默地传至后代,导致部份人对往事毫不知情,甚至毫不在乎。

Kunji曾经深思该如何接受他和其他三世日裔异于常人而且格格不入的事实。他认为这种自我认知,再将它宣扬开去,可以让更多人认清和谐共处的意义。

除了舞台剧艺术家和大学导师外,他也清楚自己具备多重身份。

他是一名攀山者、龙与地下城玩家、电玩爱好者和跑步者。

此外,他还是一名日裔加拿大人。

阅读原文 >> 点此链接

Share this article

Subscribe

Tags

精选华文翻译文章

photo by Kal Visuals

卑诗演员工会/加拿大影院、电视及电台艺术工作者联盟:种族、年龄、残疾、性取向和性别不公待遇的普遍性令人关注

一个卑诗省大型表演者工会的普查发现,大约三分一的黑人、非洲和东亚受访者去年曾经历「种族不公待遇」。卑诗演员工会/加拿大影院、电视及电台艺术工作者联盟(UBCP/ACTRA)代表超过7,800名卑诗省演员,当中38%完成了上述问卷调查。约四分三成员自我识别为白人或欧洲人,又或者可冒充成白人以获得更多任务作机会。

Read More »
Yiyu Chen by Armando Branco

陈翊⽻藉天然染⾊、学习古⽼⼯艺和投入实验性的设计,让时尚回归根本

来⾃台湾的服装设计师陈翊⽻描述⾃⼰是个有创造⼒和实验精神的⼈,这在她的发型上也显 ⽽易⾒:在她乌⿊的长发下⽅是混合了⾦⾊和银⾊的发丝。陈的服装设计则更加前卫,且相当看重天然染⾊、可持续性和以源⾃⼟地的纤维加以编 织。 这当中也包含由她所居住的台湾中部城市台中及其周边地区搜集来的材料。

Read More »
Support us

Pancouver aims to build a more equal and empathetic society by advancing appreciation of visual and performing arts—and cultural communities—through education. Our goal is to elevate awareness about underrepresented artists and their organizations.

The Society of We Are Canadians Too created Pancouver to foster greater appreciation for underrepresented artistic communities. A rising tide of understanding lifts all of us.

We would like to acknowledge that we are gathered on the traditional and unceded territories of the Coast Salish peoples of the xʷməθkwəy̓əm (Musqueam Indian Band), Skwxwú7mesh (Squamish Nation), and Səl̓ílwətaɬ (Tsleil-Waututh Nation). With this acknowledgement, we thank the Indigenous peoples who still live on and care for this land.

Support us

Pancouver strives to build a more equal and empathetic society by advancing appreciation of visual and performing arts—and cultural communities—through education. Our goal is to elevate awareness about underrepresented artists and the organizations that support them. 

The Society of We Are Canadians Too created Pancouver to foster greater appreciation for underrepresented artistic communities. A rising tide of understanding lifts all of us.

© 2023 The Society of We Are Canadians Too Privacy Policy | Terms and Conditions

We would like to acknowledge that we are gathered on the traditional and unceded territories of the Coast Salish peoples of the xʷməθkwəy̓əm (Musqueam), Skwxwú7mesh (Squamish), and Səl̓ílwətaɬ (Tsleil-Waututh) Nations. With this acknowledgement, we thank the Indigenous peoples who still live on and care for this l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