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ncouver-Logo

Become a Cultural Navigator

Become a Cultural Navigator

溫哥華作曲家兼二胡手黃繼榮打破中西方錄製音樂隔膜

Jirong Huang by @marclesperance
Jirong Huang has worked as a professional musician in Vancouver since immigrating from Shanghai in 1988. Photo by @marclesperance.

[黃繼榮於1988年從上海移民到溫哥華後,一直從事音樂事業。]

超過一個世紀以來,中西方音樂在溫哥華一直是風馬牛不相及的領域,現在終於在音樂專輯上共冶一爐。要實現這個里程碑,在1989年成立溫哥華中華樂團的黃繼榮實在是功不可沒。

樂團於2月26日(星期日)在中山公園舉行音樂會的前夕,這名和藹可親的二胡手兼作曲家透過Zoom視訊會議接受了Pancouver訪問。

黃繼榮、嗩吶手吳忠喜、古箏手譚宇莎、鍵盤手黃思佳及打擊樂手布魯斯·漢素(Bruce Henczel),將會聯同溫哥華家庭民謠歌手Ginalina一同演出,以宣傳她的新專輯Going Back》。

黃繼榮表示,在與Ginalina錄製《Going Back》之前就已經聽過專輯上的亞洲民謠。當時他還是一個居住於上海的孩子。

他覺得專輯上所有歌曲和即興演奏都非常悅耳,更令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覺。

他解釋,熱情洋溢的最終曲恭喜是廣為人知的中文歌,經常會在農曆新年慶祝活動上演奏。他更注意到,連加拿大的小孩都被這首歌的旋律和激昂的節拍感染到。

「這首歌的對象不單是小孩,而是所有年齡的朋友。」

Ginalina在Going Back將西岸民謠元素和英語歌詞注入亞洲歌曲。與此同時,三度獲得朱諾獎(Juno)題名的她透過古箏和二胡等中式樂器,保留了歌曲的傳統感覺。

17 Desktop_Ginalina-LunarFest Concert Together We Are
Jirong Huang, Ginalina, and Sarah Tan performed three songs together at the Orpheum Theatre for a Lunar New Year concert.

[黃繼榮、Ginalina和譚宇莎在奧芬劇院舉行的農曆新年音樂會上一同演奏了三首歌曲。]

曾錄製爵士樂專輯

去年,Ginalina向Pancouver稱,二胡和古箏為她第五張專輯Going Back增添不少個性。

她認為這兩種樂器實現了專輯的概念,即是將傳統遠東亞民謠,以西岸民謠風格重新演繹。

數十年來,溫哥華中華樂團曾在多個備受關注的活動上演出,包括Vancouver Folk Music Festival、the Vancouver International Jazz Festival,以及 Sonic Boom。

樂團亦曾與不同背景的作曲家合作。除了近期在奧芬劇院舉行的新年藝術節音樂會等大型活動,和規模較小的演出外,黃繼榮自1988年移民到溫哥華以來一直全職從事音樂工作。

溫哥華中華樂團曾錄製過紫竹異鄉調(2000年)和《New Frontiers》(2006年)兩張專輯。另外,黃繼榮亦有錄製自己的音樂

影片:由黃繼榮拉奏二胡,譚宇莎彈奏古箏,與Ginalina在奧芬劇院同台演出的片段。

最近,黃繼榮與溫哥華中華樂團另外兩名音樂家,聯同三名西方音樂家在今年初推出了另一張名為《Jasmine Jazz》的專輯。本地樂團領隊喬迪·普羅茲尼克(Jodi Proznick)是貝斯手、比爾·庫恩(Bill Coon)擔當吉他手,而詹姆斯·丹德弗(James Danderfer)則負責吹奏單簧管。

二胡當然是由黃繼榮演奏,而嗩吶和古箏則分別由吳忠喜和譚宇莎包辦。打擊樂部份由客席音樂家利亞姆·麥克唐納(Liam Macdonald)負責。

普羅茲尼克在個人網站上寫道,《Jasmine Jazz》是一張富有美感、和諧感及互相尊重的中西音樂交流專輯,除了爵士樂和傳統中式民謠外,有份參與的音樂家原創作品亦收錄在專輯上。

普羅茲尼克早就認識這三位華裔加拿大音樂家。他們在2014年於溫哥華舉辦過Jasmine Jazz音樂會,而Jasmine Jazz》專輯上的其他成員則是新加入的。他們在本月初於中山公園舉行音樂會。

影片:觀賞黃繼榮最近在本拿比一家圖書館示範二胡演奏。

父親也是二胡手

黃繼榮表示自己熱愛即興演出,解釋了為何他對演奏爵士樂如此著迷。他補充,才華橫益的古箏手譚宇莎特別擅長即興表演。

在他的家鄉上海,爵士樂曾在1920年代風行一時。在這個當時最為國際化的中國城市,音樂家將中國民間曲調與美國流行樂團的音樂結合起來。

然而,黃繼榮不單是一名即興音樂家。他曾在上海音樂學院接受四年的傳統西樂和中樂訓練。

他透露,學院的所有學生都要學習鋼琴,以確保他們能夠掌握音樂理論。最終,他選擇了二胡為主修樂器,亦即他的父親在上海當民謠音樂家時所演奏的樂器。除此之外,他的父親亦有唱歌、編寫舞台劇,和擔當舞台劇演員。

富有冒險精神的他在1990年代末至2000年代的大規模移民潮之前已移居到加拿大。他認為在1980年代末由中國來到加拿大的移民普遍較有學識,而且熱衷於探索世界。

黃繼榮在台上朝氣勃勃而討人歡喜的演出展現了父親的魅力,而他在年輕的時候就已經懷有一夥遊子之心。

在訪問的尾聲,他面帶微笑地憶起小時候和父親如影隨形的片段。

閱讀原文 >> 點此連結

立即行動

Pancouver 激發創造力並促進一個更具包容性的社會。請支持我們關注多元的藝術家!來自加拿大境內的捐款可獲得稅務收據。

Share this article

Subscribe

Tags

精選華文翻譯文章

Ginalina

Ginalina在《Going Back》專輯以西岸情懷重新演繹遠東民謠

Ginalina新專輯《Going Back》是遠東民謠的現代演繹合集。卑詩省家庭民謠歌手Ginalina在她的音樂事業中創造了不少里程碑。她已先後錄製五張專輯,並獲得三個朱諾獎(JUNO)提名。此外,她的英語、法語和國語歌曲創作與演唱更成功擄獲加拿大和亞洲樂迷的心。

Read More »
Support us

Pancouver aims to build a more equal and empathetic society by advancing appreciation of visual and performing arts—and cultural communities—through education. Our goal is to elevate awareness about underrepresented artists and their organizations.

The Society of We Are Canadians Too created Pancouver to foster greater appreciation for underrepresented artistic communities. A rising tide of understanding lifts all of us.

We would like to acknowledge that we are gathered on the traditional and unceded territories of the Coast Salish peoples of the xʷməθkwəy̓əm (Musqueam Indian Band), Skwxwú7mesh (Squamish Nation), and Səl̓ílwətaɬ (Tsleil-Waututh Nation). With this acknowledgement, we thank the Indigenous peoples who still live on and care for this land.

Support us

Pancouver strives to build a more equal and empathetic society by advancing appreciation of visual and performing arts—and cultural communities—through education. Our goal is to elevate awareness about underrepresented artists and the organizations that support them. 

The Society of We Are Canadians Too created Pancouver to foster greater appreciation for underrepresented artistic communities. A rising tide of understanding lifts all of us.

© 2023 The Society of We Are Canadians Too Privacy Policy | Terms and Conditions

We would like to acknowledge that we are gathered on the traditional and unceded territories of the Coast Salish peoples of the xʷməθkwəy̓əm (Musqueam), Skwxwú7mesh (Squamish), and Səl̓ílwətaɬ (Tsleil-Waututh) Nations. With this acknowledgement, we thank the Indigenous peoples who still live on and care for this l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