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繼榮於1988年從上海移民到溫哥華後,一直從事音樂事業。]
超過一個世紀以來,中西方音樂在溫哥華一直是風馬牛不相及的領域,現在終於在音樂專輯上共冶一爐。要實現這個里程碑,在1989年成立溫哥華中華樂團的黃繼榮實在是功不可沒。
樂團於2月26日(星期日)在中山公園舉行音樂會的前夕,這名和藹可親的二胡手兼作曲家透過Zoom視訊會議接受了Pancouver訪問。
黃繼榮、嗩吶手吳忠喜、古箏手譚宇莎、鍵盤手黃思佳及打擊樂手布魯斯·漢素(Bruce Henczel),將會聯同溫哥華家庭民謠歌手Ginalina一同演出,以宣傳她的新專輯《Going Back》。
黃繼榮表示,在與Ginalina錄製《Going Back》之前就已經聽過專輯上的亞洲民謠。當時他還是一個居住於上海的孩子。
他覺得專輯上所有歌曲和即興演奏都非常悅耳,更令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覺。
他解釋,熱情洋溢的最終曲《恭喜》是廣為人知的中文歌,經常會在農曆新年慶祝活動上演奏。他更注意到,連加拿大的小孩都被這首歌的旋律和激昂的節拍感染到。
「這首歌的對象不單是小孩,而是所有年齡的朋友。」
Ginalina在《Going Back》將西岸民謠元素和英語歌詞注入亞洲歌曲。與此同時,三度獲得朱諾獎(Juno)題名的她透過古箏和二胡等中式樂器,保留了歌曲的傳統感覺。

[黃繼榮、Ginalina和譚宇莎在奧芬劇院舉行的農曆新年音樂會上一同演奏了三首歌曲。]
曾錄製爵士樂專輯
去年,Ginalina向Pancouver稱,二胡和古箏為她第五張專輯《Going Back》增添不少個性。
她認為這兩種樂器實現了專輯的概念,即是將傳統遠東亞民謠,以西岸民謠風格重新演繹。
數十年來,溫哥華中華樂團曾在多個備受關注的活動上演出,包括Vancouver Folk Music Festival、the Vancouver International Jazz Festival,以及 Sonic Boom。
樂團亦曾與不同背景的作曲家合作。除了近期在奧芬劇院舉行的新年藝術節音樂會等大型活動,和規模較小的演出外,黃繼榮自1988年移民到溫哥華以來一直全職從事音樂工作。
溫哥華中華樂團曾錄製過《紫竹異鄉調》(2000年)和《New Frontiers》(2006年)兩張專輯。另外,黃繼榮亦有錄製自己的音樂。
影片:由黃繼榮拉奏二胡,譚宇莎彈奏古箏,與Ginalina在奧芬劇院同台演出的片段。
最近,黃繼榮與溫哥華中華樂團另外兩名音樂家,聯同三名西方音樂家在今年初推出了另一張名為《Jasmine Jazz》的專輯。本地樂團領隊喬迪·普羅茲尼克(Jodi Proznick)是貝斯手、比爾·庫恩(Bill Coon)擔當吉他手,而詹姆斯·丹德弗(James Danderfer)則負責吹奏單簧管。
二胡當然是由黃繼榮演奏,而嗩吶和古箏則分別由吳忠喜和譚宇莎包辦。打擊樂部份由客席音樂家利亞姆·麥克唐納(Liam Macdonald)負責。
普羅茲尼克在個人網站上寫道,《Jasmine Jazz》是一張富有美感、和諧感及互相尊重的中西音樂交流專輯,除了爵士樂和傳統中式民謠外,有份參與的音樂家原創作品亦收錄在專輯上。
普羅茲尼克早就認識這三位華裔加拿大音樂家。他們在2014年於溫哥華舉辦過Jasmine Jazz音樂會,而《Jasmine Jazz》專輯上的其他成員則是新加入的。他們在本月初於中山公園舉行音樂會。
影片:觀賞黃繼榮最近在本拿比一家圖書館示範二胡演奏。
父親也是二胡手
黃繼榮表示自己熱愛即興演出,解釋了為何他對演奏爵士樂如此著迷。他補充,才華橫益的古箏手譚宇莎特別擅長即興表演。
在他的家鄉上海,爵士樂曾在1920年代風行一時。在這個當時最為國際化的中國城市,音樂家將中國民間曲調與美國流行樂團的音樂結合起來。
然而,黃繼榮不單是一名即興音樂家。他曾在上海音樂學院接受四年的傳統西樂和中樂訓練。
他透露,學院的所有學生都要學習鋼琴,以確保他們能夠掌握音樂理論。最終,他選擇了二胡為主修樂器,亦即他的父親在上海當民謠音樂家時所演奏的樂器。除此之外,他的父親亦有唱歌、編寫舞台劇,和擔當舞台劇演員。
富有冒險精神的他在1990年代末至2000年代的大規模移民潮之前已移居到加拿大。他認為在1980年代末由中國來到加拿大的移民普遍較有學識,而且熱衷於探索世界。
黃繼榮在台上朝氣勃勃而討人歡喜的演出展現了父親的魅力,而他在年輕的時候就已經懷有一夥遊子之心。
在訪問的尾聲,他面帶微笑地憶起小時候和父親如影隨形的片段。
閱讀原文 >> 點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