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台灣的服裝設計師陳翊⽻描述⾃⼰是個有創造⼒和實驗精神的⼈,這在她的髮型上也顯 ⽽易⾒:在她烏⿊的長髮下⽅是混合了⾦⾊和銀⾊的髮絲。
陳的服裝設計則更加前衛,且相當看重天然染⾊、可持續性和以源⾃⼟地的纖維加以編 織。 這當中也包含由她所居住的台灣中部城市台中及其周邊地區搜集來的材料。
『現在⼤家會認為衣服是可以被丟棄的,』在格蘭維爾島的Ocean Artworks,陳告訴 Pancouver。『但如果他們對這些東西是怎麼被製作的有更多了解的話——例如布料是如何 被織作、染⾊如何完成——也許我們能慢慢讓⼤家對服裝的態度有所改變,讓他們更加珍惜 服裝。 或至少他們會試著多了解服裝背後的故事。』
她在「台灣色」展覽上發表了這些評論,展出作品包含了她⽤天然染料製作的⼀套服 裝。 該展覽亦展出其他幾位台灣藝術家的服裝設計和染⾊掛畫,並將繼續在Ocean Artworks 展出到 2 ⽉ 20 ⽇,入場無需付費。
陳經由她的作品,意在研究⼈與⾃然之間的關係。同時她的設計實踐也使她能持續探求⾃⼰ 對世界的看法——以及⼈是否有可能真正地體驗⾃然。
她最具野⼼的作品之⼀是Cyber Garden,⼀套可穿戴物件。 這件作品包含由Arduino板控制 的LED燈光。通過Wi-Fi訊號和網際網路,開源控制板內的程式使這個裝置能從台灣中部的 合歡山天⽂台獲取天氣資訊數據庫以控制LED燈。
『物件的外觀受到地景的啟發。』陳在展覽介紹⽂件中解釋。

陳提問⼈類是否能真正探索⾃然
於此同時,這些物件外觀也藉數據連線根據合歡山當前的天氣狀況進⾏調整。 她將Cyber Garden描述為『反映⾃然環境的⼈造⼩⾃然。』
在作品完成之前,她把物件帶到合歡山山區拍攝,在她的紀錄中寫道那裡沒有電,最終只能 拍攝不同的⾃然光線變化。
『作為⼀個⼈,你可能注定無法探索“⾃然”,她在中⽂作品介紹中寫道,Pancouver將內容翻 譯成英⽂。『也或許“⾃然”本身並不存在。⽽我對此沒有答案,也不需要答案。』

現年30多歲,陳在台灣的實踐⼤學得到了她的第⼀個服裝設計學位。⽽後她在巴黎 ESMOD 的研究⽣課程Createur Culture獲得學位,在那裡她學習了⾼級訂製服剪裁。
在這之後,陳在荷蘭阿納姆的ArtEZ藝術⼤學獲得服裝設計碩⼠學位。
『在荷蘭的學習裡,我獲得最重要的態度是設計的理論和思考,』陳告訴Pancouver。『通 過這種理論思考的訓練,我學會了看服裝的本質,⽽不是外觀。』
與台灣和巴黎的學校不同,她說荷蘭的服裝教育非常注重⾃我認同、哲學思考和設計動機。 在2014年荷蘭設計週期間,她的畢業作品在Modebelofte展出。
歐洲學習的啟發
次年,陳在法國海耶爾舉⾏的第30屆年度國際服裝與攝影節上獲得了公眾獎。她在那裡遇到了⾹奈兒時尚傳奇⼈物、藝術總監卡爾·拉格斐 (Karl Lagerfeld),⽽另⼀位⾹奈兒名⼈ Virginie Viard則在那年擔任時尚評審團主席。
陳展⽰了她的服裝系列Humanimal,這系列的核⼼是對⼈類中⼼主義的反思。它假想了地球 的野⽣化,動物在⼈類滅絕後接管了⼈類的⽣存空間。
『在這個(假想)世界上,⼀切⼈造的東西都開始腐化,古怪⽽狂野的⼒量則開始增長,』 陳在她的網站上寫道。『在我的系列裡,我將⾺作為強壯優雅⽣物的隱喻,牠的外表兼具柔 韌性和強健的性質。』

她補充道,這匹擁有強健肌⾁和雄偉骨骼結構的⿊⾺——在她的設計中也呈現了這樣的造型 ——在世界末⽇的場⾯下昂然站⽴,成為『我的狂想中永恆的時刻』。
2017年,陳在丹⿆奧胡斯舉⾏的AWOW 2017-Arhus Walks on Water服裝比賽中獲得⼤獎。當年這座丹⿆城市與賽普拉斯的帕福斯⼀起被指定為歐洲⽂化之都。
陳在荷蘭和法國的課程中精進了服裝剪裁和版型創作。但她卻強調在歐洲時裝業⼯作時所需要的遠不⽌這些——事業的成功與⾼效的管理、良好的⼈⼒資源以及專注於完成任務密不可分。
『每個辦公室都有⾃⼰的⽂化,它的運作情況通常和創造⼒沒有太⼤關係。』她道。
陳擁抱⾃然時尚
陳覺得現在的時裝業變得有點過於商業化和強調⽣產及其所併⽣的利益。
回到台灣後,她決定要深入了解傳統的天然染織。她覺得⾃⼰需要理解時尚的『本質』,⽽ 這也包括『製作的藝術(⼯藝)』。
『也就是關於植物纖維和顏⾊的這些事。』陳說。
此外,她也致⼒於學習織布,以便製作⾃⼰的布料,學習的過程至今已⽤了六年時間。
『歐洲、亞洲、印度、北美等都有天然染⾊,這並不是專屬於任何地域的,』陳指出。

然⽽,她說不同國家有不同的⼯藝作法和⼯藝⽂化。 例如在台灣,天然染⾊和植物息息相 關。⽽對她來說,時尚則與環境密不可分。
『(台灣現⾏的)部分技術來⾃原住民,也有些來⾃中國,』陳說。『現在我們在台灣也在 努⼒重拾過去的技術,也希望把⼯藝技術保存下來。』
這樣的⼯作是由國⽴台灣⼯藝研究發展中⼼進⾏的,該研究中⼼也⿎勵陳向她在台中和彰化 的學⽣介紹天然染織。

⽂化交融
台灣有很長的被殖民歷史,荷蘭⼈和西班牙⼈於17世紀來到這裡。據陳所說,荷蘭⼈⾸先嘗 試在台灣種植藍草,因其打算將藍靛染料帶回歐洲。
台灣的其他殖民者則來⾃明清兩代,再來是1895年《⾺關條約》之後50年的⽇本殖民時期。
陳認為,這種歷代以來的⽂化交融,包括與本⼟原住民的融合,讓台灣⼈更能接受新思 想。 舉個例⼦來說,台灣是東亞第⼀個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國家。
『我們歡迎來⾃世界不同地區的食物,』陳說。 『我們對不同的東西持開放態度。』
然後她笑著補充說,對藝術也是如此。

閱讀原文 >> 點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