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哥華與檳城可謂天各一方。
儘管如此,生於檳城但現居於卑詩省的視覺藝術家Arty Guava仍喜歡在油畫及繪圖中加入穿著紗籠的女性,以表達故鄉優哉游哉的生活態度。
Arty Guava(本名Lay Hoon Ho)透過Zoom視訊會議向Pancouver說:「我經常使用的色調很有「熱帶」感覺,因為我的靈感源自我的認知和出生地。」
這名居於溫哥華市中心的藝術家最廣為人知的作品,是位於Cambie Village 和 River District鮮艷奪目的大型壁畫。除了畫作外,她更與攝影師Sumay C共同創立OtherHalfStudio,專門製作令人仿如身臨其境的裝置藝術。
Arty Guava為了即將舉行的2023 溫哥華新年藝術節創作了另一幅熱帶天堂的畫像。名為《除夕》(The Eve)的作品描繪了一群女性於沙灘上在一隻老虎旁邊嬉戲,喻意上一年即將過去,同時暗示兔年即將來臨。

她解釋,這畫面是代表農曆新年除夕夜,當老虎跳過最後一支舞後,兔子就會迎來新一年,是普天同慶的日子。
她甚至為這幅作品創作了一首詩:
People gather from everywhere,
大家濟濟一堂
Striking poses like they just don’t care,
姿勢擺得瘋狂
Everyone is invited,
請帖已經發出
Even the tiger and the hare.
虎兔都來慶祝
在疫情爆發前,她每逢農曆新年都會回到馬來西亞與親屬共渡佳節。
她表示沒有想過原來不能探親有機會成為現實,而她和親人之間的距離令她倍感難受。

城光藝境燈籠展將展示她的作品
本月下旬,Asian-Canadian Special Events Association將於溫哥華美術館北面的šxʷƛ̓ənəq Xwtl’e7énḵ Square,在一個大型燈籠上展示Arty Guava以農曆新年為題材的設計。
這是1月20日至2月7日期間We Are Family展覽的其中一部份,屆時還會展示由其他原住民及種族化藝術家設計的燈籠。
「城光藝境」將於市內三個地點舉行。
此外,作為新年藝術節的其中一環,傑克普爾廣場將於1月20日至2月15日期間舉行Coastal Lunar Lanterns展覽。
1月20日至2月20日,固蘭湖島上的Ocean Artworks有蓋涼亭將舉行Forever Young燈籠展覽。
上述所有活動均免費進場。

由生物工程轉換跑道至市場營銷再轉到藝術
Arty Guava這個別稱源自她小時候非常喜愛的兩樣事物:芭樂和創作藝術。
她憶述:「我的父母在我小時候就讓我上藝術創作班,但他們總是說這只能當成興趣,不能當成全職工作。我也明白他們的意思,因為這是一個競爭激烈的產業。」
她的出生地 — 檳城 — 人口比溫哥華略多,但面積卻比溫哥華大接近三倍。這個島嶼靠橋樑與馬來西亞本土連繫起來。
她決定由檳城移居到新加坡修讀生物工程。完成學業後,她在產業工作接近一年,發現並不適合自己。
其後她轉戰廣告和市場營銷界,更成為奧美廣告公司新加坡分支的藝術總監。大約四年前,她與丈夫和年幼兒子移民到溫哥華。
即使新加坡經濟蓬勃,但她和丈夫對當地的教育制度感到憂慮。
「那裡的思維是你必須要成為第一名,排在別人的前方。在當地生活就好像無時無刻都在競賽,而我們不希望孩子過這種日子。」
另外,由於新加坡只有大約550萬人口,她和丈夫都憂慮孩子缺乏就業機會。
她說:「例如年青人便沒有很多機會成為音樂家。」

馬來西亞華人的觀點
和溫哥華一樣,新加坡是多民族和多種族的社會,其中四分三居民擁有華裔血統。雖然溫哥華同樣擁有大量華裔背景人口,但Arty Guava仍覺得很難適應,特別在疫情爆發後。
由於她的外貌與來自香港或中國其他部份的華人有點分別,因此她有時候覺得自己格格不入。
多年來,Arty Guava為產品及廣告創作圖像,但她在疫情爆發期間才認真考慮把藝術當成職業。她的作品已上載到她的Instagram 帳戶(@artyguava)和個人網站。
她家族的祖先早於四代前已在馬來西亞定居,而當地華人過去曾經歷嚴種歧視。她的母語是英語,另外也通曉馬來語。她也能夠以祖先的語言福建話和別人交談。
但有別於很多華裔移民,Arty Guava並不會說流利的國語或粵語,即大溫地區最流行的兩種華語。
「別人會知道你跟他們是有分別的。我不會因此而感到不快,但我知道自己是不同的,需要努力融入他們的圈子。」
她的目標是創作讓人心曠神怡的藝術作品。有些人看過她色彩繽紛的油畫和繪圖後,便覺得她一定來自東南亞。
她面帶笑容表示,當你的知識越豐富,你的目光就會越寬遠。
「我很期待與本地觀眾分享我作為馬來西亞華人的觀點。」
閱讀原文 >> 點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