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nalina新專輯《Going Back》是遠東民謠的現代演繹合集。
卑詩省家庭民謠歌手Ginalina在她的音樂事業中創造了不少里程碑。
她已先後錄製五張專輯,並獲得三個朱諾獎(JUNO)提名。此外,她的英語、法語和國語歌曲創作與演唱更成功擄獲加拿大和亞洲樂迷的心。
然而,在發佈這張全新專輯《Going Back》之前,這名定居於溫哥華的歌手從未以臺語獻唱。她的父母在1970年代從台灣高雄地區移居到多倫多前,都是以臺語溝通。
Ginalina透過電話向Pancouver表示:「我的父母以國語和我溝通,他們之間以臺語交談,而我自己則會說英語。」
她說自己在青少年時期只會說很簡單的國語。到了二十多歲時,她到南京大學就讀,其後於台灣工作,提升了她的國語水平。
Ginalina透露,她在那時候開始創作國語歌曲,但所表達的情感遠不及她的英語作品豐富。儘管如此,她對於能夠探索自己身份的這部份感到非常雀躍。
她的新專輯不再以她耳熟能詳的北美家庭民謠為主打。《Going Back》是遠東民謠的現代演繹合集,部份歌曲更填上英語歌詞。
這張專輯是在疫情期間創作,當時Ginalina與她的父母花了非常多時間,對於他們的往事與文化根源促膝長談,亦了解到他們成長時所聽的歌曲。
「對我來說,這是一張非常個人化的專輯,但我希望每首歌都能夠引起屬於聽眾自己的情感共鳴。」

Ginalina在月初發行了新專輯《Going Back》。
來自被遺忘國度的故事
專輯的第一首歌《Going Back》講述與祖先的故事產生共嗚的過程。
歌詞提及祖母夢境的開端,以及來自被遺忘國度的故事。
Ginalina說,這首歌的歌詞以英語為主,講述尋找自己的根,重新擁抱自己的文化,並憶起成長的故事。
對她而言,這是一種值得珍視、令人感動、非常重要且驚喜的體驗。
作為Jade Music Festival的一部份,她將於星期三(11月30日)晚上7點在溫哥華劇院(Vancouver Playhouse)演唱新專輯的歌曲。她亦會於星期四(12月1日)下午1點30分在溫哥華小劇場(Annex),針對如何提升華語音樂在加拿大的地位分享她的看法。
Ginalina完成錄製生動活潑的臺語童謠「丟丟銅仔」後,經歷了她在錄音室最憂傷的時刻之一。這首歌是形容火車駛過高山的隧道時,水滴掉在車廂的聲音。
她指出這首歌講述台灣如何受熱帶氣候所影響,勾起了她在當地乘坐火車穿越壯麗山巒的回憶。
「我在那一刻不禁流淚,因為雖然我學會了父母成長時所說的語言,但直到我生命的那一瞬間之前,它卻一直被遺忘著。」
翻譯歌詞意境令歌曲更流暢
從語言學的角度來看,Ginalina認為臺語是一種充滿活力的語言。
她補充說:「我很喜歡臺語發音的感覺。音節和聲調能夠自由地跳躍著,給予人很『樸實自然』的感覺。」
她亦承認翻唱這首歌讓她感到壓力。因此,她努力學習曲詞的發音和旋律,然後再以自己的風格重新演繹。在這過程中,她的父母亦提供了寶貴的意見。
在處理某些歌曲時,她選擇了翻譯歌詞的意境,即在盡量保留原來意思的情況下維持歌曲的流暢度,例如「茉莉花」和「蝸牛與黃鸝鳥」等歌曲。
至於在「丟丟銅仔」、「兩隻老虎」和「恭喜」等其他作品,她則選擇以英語唱出一兩段新的主歌旋律或主副歌連接段落,做為歌曲的延續。
專輯內的歌曲以手風琴、班卓琴、吉他、膝上鋼棒吉他、曼陀林、打擊樂器和烏克麗麗等樂器彈奏。為了加入亞洲元素,Ginalina更邀請了溫哥華中華樂團的朋友演奏二胡和古箏。
她認為這有助於更完整地呈現專輯的構想,即是以重新想像的西岸民謠風格,演繹傳統遠東民謠。
「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概念,小朋友聽眾一定會喜歡,因為我選了可以跟著唱歌跳舞的作品。」

Ginalina希望新專輯《Going Back》能夠啟發聽眾重新連結自己的文化根源。
不只為小朋友而做的專輯
Ginalina相信較年長的家庭成員亦會喜歡專輯收錄的歌曲,因為這些來自他們故鄉的曲調或能夠勾起他們對往事的回憶。
她希望她的音樂可以為聽眾帶來多層次的享受,進而從中產生共嗚。
進入訪問的尾聲,Ginalina 表示《Going Back》是向她的文化背景和父母的童年致敬。她強調這張華裔加拿大人的歌曲合集並非專為華裔加拿大人而創作,而是一次「真誠的身分認同探索」。
「雖然專輯的內容只紀錄了我的旅程,但希望箇中的概念能夠啟發其他人探索自己的身份。這是一個邀請聽眾踏出第一步的契機,並可以藉著音樂教導他們欣賞別人的文化背景和傳統。」
閱讀原文 >> 點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