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ncouver-Logo

Become a Cultural Navigator

Become a Cultural Navigator

PuSh Festival進駐藝術家Rakesh Sukesh構思以「微歧視」為主題的表演項目

Rakesh Sukesh
PuSh Festival artist-in-residence Rakesh Sukesh addresses the roots of xenophobia in his show, entitled because I love the diversity. Photo by Irene Occhiato with artwork by Irene Narys.

當我準備撰寫這篇關於編舞者Rakesh Sukesh的文章時,以他被歧視的一次奇怪經歷作起頭似乎合適不過。那次經歷除了讓Rakesh留下深刻印象,更加是報章編輯慣常用作文章開首的那種軼事。

一名與時俱進,受過良好教育的棕種男人在日常生活中遇上不尋常事件的故事,相信必定為讀者津津樂道,特別是當他無意中成為右翼宣傳行動的主角。

然而,Rakesh不僅是種族歧視的受害者。除了是一名編舞者外,他更是一名風格多元的舞蹈家、導師和說書人。

他遊走於比利時和出生地印度喀拉拉邦的大都會之間,到過數個歐洲城市演出,更曾居住於馬德拉斯、德里和班加羅爾,以及他的家鄉科澤科德。此外,他對於印度教教義中瑜伽與靈魂的連繫有深厚的認識。

他擁有真正的多元文化背景,植根於東方和西方文化的交匯點。作為今年PuSh Festival的進駐藝術家,Sukesh最不希望看到的,是僅呈現自己多元背景的其中一面。

因此,我將以一樣與種族主義完全無關的事物作為開端:Rakesh在Zoom視訊會議訪問中提到的泰巖(Theyyam)。

Shagill Kanur photo of Theyyam
Theyyams are ritualistic dances performed in parts of South India. Photo by Shagil Kannur.

神的力量

雖然我對印度文化有一定認識,但這個詞語我也是第一次聽到,所以我請他稍為解釋一下。

他表示,泰巖是印度一種表達靈性力量的祭祀舞蹈。在南部喀拉拉邦和卡納塔克邦的寺廟裡頭,舞者透過超凡的表演來展現「神的力量」,並向眾人傳遞訊息。

「舞者在表演前24小時會斷食,於表演期間扮演特定種姓的神明。但這個儀式不屬於階級較高的種姓,僅限於若干低階級社群。」

他指出,這些種姓的成員過往曾經對抗當權者,有時甚至犧牲他們的性命。因此,泰巖對參與者的意義十份重大。

到底這與Rakesh即將在1月底於溫哥華PuSh International Performing Arts Festival首次公演的表演項目《because i love the diversity (this micro-attitude, we all have it)》有何關係?

他透露演出的目的,是根據泰巖祭祀舞蹈的精髓來探討當代舞。

透過分享這故事,文章的開首就不用把Rakesh描述為單純的種族歧視受害者,因為這只是他的一小部份。

Photo by DJ Sturm
The right-wing populist party has a great deal of support in Estonia. Photo by DJ Sturm.

在塔林遇上麻煩

Rakesh在Zoom視訊會議訪問中說,上述的種族歧視事件發生於愛沙尼亞首都塔林。他獲邀到當地的大學授教和在台上表演,而他受到熱情款待也令他非常雀躍。

「當你活在藝術世界並與藝術家交流,有時候會產生世界很美好的錯覺,因為大家都在嘗試了解對方。」

在這樣的環境下,他相信大家都是衷心接納對方的文化。

他補充道:「但當你走到街上,你就會發現自己的現實是多麼片面。」

Rakesh在塔林橫過馬路時被人偷拍。

他憶述:「當時我被人跟蹤,而我從周邊視覺感覺到他在拍攝我的臉龐。」

當Rakesh轉身面向那個人的時候,他把照相機指向另一個方向。雖然Rakesh覺得這個人的舉動有點鬼祟,但他沒有理會,並假設對方在把攝旅遊影片。

在回到比利時後,一名友人從愛沙尼亞來電,告訴了他驚人的消息。

原來一個右翼政黨利用Rakesh的肖像進行宣傳,以勾起當地民眾對新移民霸佔若干低技術工種的恐懼。更有甚者,宣傳指這些移民的膚色較深、對女性和社區構成威脅、拒絕繳稅,而且不諳英語。

他表示,自己的面孔成為了那政黨的宣傳工具。

Rakesh Sukesh
PuSh Festival artist-in-residence Rakesh Sukesh addresses the roots of xenophobia in his show, entitled because I love the diversity. Photo by Irene Occhiato with artwork by Irene Narys.

思考其他人的觀感

他認為自己雖然沒有遭受肢體上的暴力對待,但心理卻受到莫大的影響。他開始反思其他人對自己的觀感,而這也是他在PuSh Festival演出的關鍵元素。

來自溫哥華的得獎劇作家兼導演Marcus Youssef是《because i love the diversity (this micro-attitude, we all have it)》的作家和構作顧問;Alessia Luna Wyes是編舞助理和構作美術顧問;音樂和服裝分別由Pol Sinus 和 Mat Voorter負責。

Rakesh指出,這部作品是關於我們在某些場合切實感覺到的微歧視。

他原先計劃將他在塔林被拍攝的那段真實影片加入表演中,但Marcus建議應採取較溫和的表達方式,再由Rakesh親自道出那故事。這個被他形容為極簡主義的製作中將會包含他的個人反思和舞蹈。

「這是以文字為主的作品,當中的故事和經歷描述了如何找到自己的文化和身份,以及身處歐洲和印度的挑戰。」

Rakesh認為微歧視的問題非常複雜,同時承認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點偏頗。

他隨即引述印度獨立領袖甘地關於小水滴可以形成巨浪的說法。

他解釋這句話背後的意思,就是若要成功,我們必須專注於每個人身上的細微事物。

非常被動的歧視

自從十多年前在歐洲定居以來,Rakesh經歷過截然不同的待遇。他曾到訪一條位於葡萄牙的村落,村民的表現非常一面倒,對這名印度人表示熱烈歡迎。

但他也在挪威一個機場遇上充滿敵意的機場員工,指他不能憑比利時護照登機。

雖然那名機場員工的決定被其上司推翻,但當Rakesh前往航班時,那位員工刻意把臉轉向一邊,以示敵意。

「這些都是含蓄而且非常被動的歧視行為。」

他意識到年輕一代希望社會更具包容性,但一些包括來自政黨的人為阻力依然存在,在印度和歐洲播下混淆和虛偽的種子。

他說,這是一個錯綜複雜的議題。

閱讀原文 >> 點此連結

立即行動

Pancouver 激發創造力並促進一個更具包容性的社會。請支持我們關注多元的藝術家!來自加拿大境內的捐款可獲得稅務收據。

Share this article

Subscribe

Tags

精選華文翻譯文章

Okeichan

在范度森植物園舉行的日本櫻花祭將提供加倍娛樂和食品選擇

有時候,成功可以源自簡單的構思。溫哥華居民Linda Poole因丈夫當時是加拿大駐海地大使的關係而曾經居住於太子港(Port-au-Prince),並從倆人的朋友 — 時任日本駐海地大使Hisanobu Hasama — 身上認識到日本的櫻花祭。Linda接受Pancouver電話訪問時憶述了當時的情況:「我從不知道有一個讚頌我最喜愛花卉的節日。於是我便告訴他,在回家後將舉辦相同的節慶。」

Read More »
Yiyu Chen by Armando Branco

陳翊⽻藉天然染⾊、學習古⽼⼯藝和投入實驗性的設計,讓時尚回歸根本

來⾃台灣的服裝設計師陳翊⽻描述⾃⼰是個有創造⼒和實驗精神的⼈,這在她的髮型上也顯 ⽽易⾒:在她烏⿊的長髮下⽅是混合了⾦⾊和銀⾊的髮絲。陳的服裝設計則更加前衛,且相當看重天然染⾊、可持續性和以源⾃⼟地的纖維加以編 織。 這當中也包含由她所居住的台灣中部城市台中及其周邊地區搜集來的材料。

Read More »
Support us

Pancouver aims to build a more equal and empathetic society by advancing appreciation of visual and performing arts—and cultural communities—through education. Our goal is to elevate awareness about underrepresented artists and their organizations.

The Society of We Are Canadians Too created Pancouver to foster greater appreciation for underrepresented artistic communities. A rising tide of understanding lifts all of us.

We would like to acknowledge that we are gathered on the traditional and unceded territories of the Coast Salish peoples of the xʷməθkwəy̓əm (Musqueam Indian Band), Skwxwú7mesh (Squamish Nation), and Səl̓ílwətaɬ (Tsleil-Waututh Nation). With this acknowledgement, we thank the Indigenous peoples who still live on and care for this land.

Support us

Pancouver strives to build a more equal and empathetic society by advancing appreciation of visual and performing arts—and cultural communities—through education. Our goal is to elevate awareness about underrepresented artists and the organizations that support them. 

The Society of We Are Canadians Too created Pancouver to foster greater appreciation for underrepresented artistic communities. A rising tide of understanding lifts all of us.

© 2023 The Society of We Are Canadians Too Privacy Policy | Terms and Conditions

We would like to acknowledge that we are gathered on the traditional and unceded territories of the Coast Salish peoples of the xʷməθkwəy̓əm (Musqueam), Skwxwú7mesh (Squamish), and Səl̓ílwətaɬ (Tsleil-Waututh) Nations. With this acknowledgement, we thank the Indigenous peoples who still live on and care for this l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