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ncouver-Logo

Become a Cultural Navigator

Become a Cultural Navigator

Weiye Su以作品《A Passage Beyond Fortune》回应华裔加拿大人被扭曲的历史

A Passage Beyond Fortune
The Chows and director Weiye Su sit at a table with many photo albums in "A Passage Beyond Fortune".

[在《A Passage Beyond Fortune》中,周氏一家与导演Weiye Su坐在放满相册的桌子旁边。]

多伦多电影制作者Weiye Su在他片长16分钟的纪录片《A Passage Beyond Fortune》读出了开场白,内容是一段个人反思。

该名里贾纳前居民在这部国家电影局作品中表示:「有人曾经告诉我,在萨省,每个城镇都有一家中餐馆以及它背后的故事。」

由中国移民到加拿大的Weiye讲述了由穆斯乔(Moose Jaw)流传开去的都市传说。当地市中心在1980年代发现了地下隧道,衍生了这种说法。

根据该都市传说,这些隧道是华裔移民的住处。他们更加是被白人东主禁锢在那里当苦工,同时避免他们被移民局发现。

他续称,一家旅行社在2000年开始以这故事作招徕,并成为了游客认识萨省历史的景点。参观过隧道后,他感到羞耻和不受尊重,亦开始思考华人社区对此有何看法。

再者,这是一个不尽不实的故事。

Weiye的电影《A Passage Beyond Fortune》不会把观众带到隧道里头,也没有列出穆斯乔隧道Passage to Fortune导赏团的所有历史错处。如欲进一步瞭解这些错处,请观看Historia Nostra的2020年YouTube影片「Chinese Canadian ‘History’ at the Tunnels of Moose Jaw」

相反,Weiye淡然而尖锐的作品道出了一个穆斯乔华裔移民家庭的真实故事。它是该市华人社区的缩影:纵使面对逆境和歧视,但仍然取得成功。

《A Passage Beyond Fortune》 Weiye Su由加拿大国家电影局提供

分享父母的故事

Gale Chow在1951年移民到加拿大,当时他只有14岁。

在妻子的祖父穿针引线下,Gale结织到妻子Myrna。居住于Churchill的祖父认为Gale很适合自己的孙女,于是就把她由香港带到加拿大。Gale后来更成为穆斯乔华人社区的领袖。

从电影可见,Gale后来与妻子移居到里贾纳与儿子团聚。

周氏夫妻看起来非常正派和谦虚,即使面对重大挑战仍保持着尊严和幽默感。

对于他为何乐意与素未谋面的女仕结婚,Gale说了一个有趣的比喻。

「华人结婚就好像烧水一样,开始时的温度是冷的,后来才慢慢升温。哈哈!」

有别于Weiye参加的穆斯乔隧道导赏团所声称,该市很多华裔移民都能够成功创业。在片中担任旁白的Weiye指出,他们是都是为自己而工作。

他说:「隧道导赏团的故事与现实相差太远。」

聚焦于排华法

随着排华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废除,周氏一家才得以移民到加拿大。Weiye亦揭示了1923年的《华人移民法》如何令华人家庭分隔两地超过二十年。

该名电影制作人称,将这些故事公诸于世让这段历史得到正视,更为未来世代提供生存空间。

它亦有助打破将事实扭曲的社区流言。

这讯息来得非常合时,因为7月1日将会是加拿大推行排华法的100周年。对大部份加拿大人来说,这一天是国庆日,但对部份华人社区而言,这是「耻辱的一天」,背后的原因在Weiye的纪录片中显然易见。

阅读原文 >> 点此链接

立即行动

Pancouver 激发创造力并促进一个更具包容性的社会。请支持我们关注多元的艺术家!来自加拿大境内的捐款可获得税务收据。

Share this article

Subscribe

Tags

精选华文翻译文章

Huei-Ting Tsai

竹艺师蔡惠婷透过钻研、知识传承及大量手艺活,振兴一门濒临消失的传统工艺

在西方世界经营竹林可能看似不寻常,但在台湾南部,竹艺师蔡惠婷在她的协作园区中拥有超过200种竹子。这为她和其他工匠提供了各种竹子的广泛选择,以用于他们创作的产品。「我们根据使用功能挑选最适合的竹子种类,」蔡惠婷以中文告诉《Pancouver》。「每种竹子都有不同的特点。」蔡惠婷来自台南。台南曾经是台湾竹编产业的繁荣中心。在1895年到1945年的日本殖民时期,政府将曾是一门专业工艺的竹藤编织转变为工业发展的重心。

Read More »

The Society of We Are Canadians Too created Pancouver to foster greater appreciation for underrepresented artistic communities. A rising tide of understanding lifts all of us.

We would like to acknowledge that we are gathered on the traditional and unceded territories of the Coast Salish peoples of the xʷməθkwəy̓əm (Musqueam Indian Band), Skwxwú7mesh (Squamish Nation), and Səl̓ílwətaɬ (Tsleil-Waututh Nation). With this acknowledgement, we thank the Indigenous peoples who still live on and care for this land.

The Society of We Are Canadians Too created Pancouver to foster greater appreciation for underrepresented artistic communities. A rising tide of understanding lifts all of us.

© 2023 The Society of We Are Canadians Too Privacy Policy | Terms and Conditions

We would like to acknowledge that we are gathered on the traditional and unceded territories of the Coast Salish peoples of the xʷməθkwəy̓əm (Musqueam), Skwxwú7mesh (Squamish), and Səl̓ílwətaɬ (Tsleil-Waututh) Nations. With this acknowledgement, we thank the Indigenous peoples who still live on and care for this l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