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演員范宸菲在《和平歸來》中飾演一名追根究底的記者。]
這一部引人入勝的新劇集是關於一種來自中國的致命病毒,它依靠空氣傳播且具有高傳染性。七段激動人心的影集戲劇化地描述了患者的恐懼、政治人物的冷漠、記者的勇敢,以及醫護人員的英勇和憤怒。但是這部劇不是關於COVID-19的;《國際橋牌社外傳:和平歸來》圍繞著2003年台灣爆發的非典型肺炎(SARS)疫情展開。
非典型肺炎在台灣的傳播導致台北一家醫院的工作人員和患者被困在醫院內,而政治家和官僚們則在權限上爭吵不休。
在今年8月26日的多倫多及9月3日的溫哥華台灣文化節中,免費放映了《和平歸來》的其中一集。在此之前,Pancouver與該劇的製片人汪怡昕進行了對話。
汪透過一名中文口譯的協助表示,當中國的非典型肺炎首次爆發時,人們對此毫不知情。他說,與最近的COVID-19爆發不同,當時中國能夠將這一信息隱瞞數個月,「這就是為什麼當時沒有任何國家知道這種病毒的原因」。
2003年4月22日,世界衛生組織披露,全球已有3947例疑似病例和229例死亡病例。雖然當時中國、香港、新加坡、越南和加拿大等地都出現了死亡病例,但在那個日期,台灣並未記錄到任何死亡病例,只有29例疑似病例。然而,發表在《新興傳染病》(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期刊上的一篇論文報告說,當天在和平醫院出現了一個新的個案爆發,這導致了新病例的大量出現。隨後,官員封鎖了醫院,以回應公眾的恐慌。
在《國際橋牌社外傳:和平歸來》中,這場悲劇在「博愛醫院」中展開,其工作人員冒著生命危險來治療患者。「我們的公共衛生系統中所有的醫療問題都有其政治原因,」汪怡昕表示。
政治衝突凸顯了非典型肺炎危機
該劇集揭示了當時的民進黨總統陳水扁和當時的台北市長馬英九之間的激烈衝突,馬是在野反對黨國民黨的成員,後來於2008年至2016年擔任台灣總統。「當流行病期間發生緊急情況時,他們在一場不健康的政治爭議中,」王怡昕說。「一場政治競爭實際上讓公共衛生部門的一切變得更加複雜。」
馬的政黨追求與台灣海峽對岸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更和解的關係;這種情況仍然存在,因為中國聲稱獨立國家台灣是一個失散已久的省份。汪怡昕指出,2003年陳水扁正在一個年輕的民主國家中新創的政黨中扮演領導地位,而馬英九則代表了一個在1980年代末解除戒嚴的時曾以鐵腕統治台灣的政黨。「我們希望台灣公民可以記得20年前曾發生的事情,因為我們在兩個政府下的關係和理解間有模糊不清的關係,」汪說。

自2003年非典型肺炎危機以來,台灣大幅改善了其對流行疾病之應對計劃,為台灣在2020年面對COVID-19的防疫中鋪平了道路,廣受讚譽。自2016年以來,民進黨主席蔡英文總統一直在位,而下一次總統選舉將於2024年1月舉行。
汪怡昕透露,要為劇集找到演員並不是太容易,這是因為許多演員擔心其扮演的角色會使他們與北京政府疏遠,從而被列入中國的黑名單。根據汪的說法,台灣有一個「非常強大的競爭對手,總是試圖干涉我們的政治」。
《國際橋牌社外傳:和平歸來》沒有任何政黨色彩
《國際橋牌社外傳:和平歸來》是《國際橋牌社》的外傳,以同樣緊湊的節奏拍攝,是一部有關台灣早期民主的戲劇性電視節目。它的前兩季聚焦在1990年代初至中期的政治家。「當我們想要在主流媒體平台上推出我們的劇集時,我們遇到了困難,」汪怡昕說,「因為他們擔心會失去中國觀眾,我認爲也有可能是會讓中國感到被冒犯。」
汪怡昕正在製作《國際橋牌社》的第三季,該季將重點放在1996年至1999年間,將戲劇化地描述了1996年的第一次民主總統大選,以及中國進行一系列導彈試驗的第三次台灣海峽危機。《國際橋牌社》中被描繪出來的人物是前總統李登輝先生,由於在1989年中國政府向天安門廣場的民主示威者開槍後,他在西方被稱為民主之父。汪怡昕承認,李登輝被西方視為台灣民主的奠基人,他還將李描述為「非常聰明」。但是,汪堅稱在《國際橋牌社》中的政治人物並不是以黑白方式呈現的。
「我們的影集系列不偏向台灣的任何政黨利益,」汪強調說。「我們的影集致力於向台灣公民講述30年前在我們鞏固民主的時候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閱讀原文 >> 點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