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的展品該歸還給誰?該不該歸還?
近來,全球的博物館掀起歸還收藏品的反思浪潮,討論台灣故宮文物定位的聲音也不曾少過。1930年代,因為中國與日本的戰爭,中國政府將歷朝歷代的寶物從北京故宮博物院遷到南方。後來,又再發生內戰,蔣介石將數百箱文物以船運至台灣,並在 1965 年成立了「台北故宮博物院」。
台北故宮裡的收藏品是中國各朝代因承襲、掠奪、朝貢、貿易或外交等所得到的奇珍異寶;與台灣島的文化歷史和國際關係並不相容。因此,台北故宮雖吸引成千上萬的外國遊客到訪,卻無法獲得在地社會的認同感,與年輕世代的脫節情形更甚。
2016 年,林正儀成為故宮院長,致力於將台北故宮與國際連結,也和全民互動,成為一座與全人類共享的公共博物館。「人類的文明應是所有人共享的,清朝末年有許多中國文物散落到世界各地,當今應追求將它們好好保存,並開放予眾人」林正儀向 Pancouver 坦言,即使對其存在質疑,但絕多數人都肯定台北故宮保護、展示文物的細緻,而鮮少有將展品歸還中國的訴求出現。

為什麼國際交流對故宮如此困難?
「作為認識中華文化的國際級博物館,包含加拿大的皇家安大略博物館、法國奧賽博物館、羅浮宮等機構都曾向台北故宮聯繫。」林正儀表示。
不過,受制於政治因素,若將收藏品輸出至外國展覽,可能面臨中國政府聲稱文物為他們所有。合作國家必須得簽屬「司法免扣押」,保證收藏品安全歸還,故宮才有可能將文物輸出到國際。而大部分國家都在承認「一個中國」的原則下與中國擁有外交關係,因此故宮鮮少能成功與國際機構交流展品。
除此之外,故宮長期以保護中華文物為核心任務,台灣的多元文化難以展現在這座國家級博物館中。加以故宮是國家所有,它的任務、人事都受到法律非常仔細地規定,無法快速適應「國際交流、全民共享」這一個新任務。
突破重圍的博物館創新
即使面臨總總限制,林正儀仍希望透過政策引導故宮朝向「文化應當為全人類所共同享有、學習」的願景前進。
他將台灣漫畫家鄭問的遺作帶入故宮展覽,也和嘻哈音樂人合作,以次文化的語言將年輕世代與故宮帶在一起。故宮近年更成立「故宮南院」,跳脫傳統中國文化的框架,定位於保存亞洲文化資產,進一步包容從古至今影響這塊島嶼的力量,成為台灣與世界對接的文化橋梁。
林正儀前院長 8 月 26 日於多倫多台灣文化節發表演說,受到熱烈迴響,同時也透露故宮與加拿大皇家博物館正重啟合作討論,期待以多媒體科技突破收藏品無法輸出的限制。他也受邀在 9 月 2 日上午 11 時於溫哥華圖書館中央分館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