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ncouver-Logo

Become a Cultural Navigator

Become a Cultural Navigator

鄭宛純 (Ann Cheng): 故宮是誰的?透視博物館的挑戰與機會

Jeng-Yi Lin
When Jeng-Yi Lin was director of the National Palace Museum, he made efforts to forge links with cultural institutions in different countries.

故宮的展品該歸還給誰?該不該歸還?

近來,全球的博物館掀起歸還收藏品的反思浪潮,討論台灣故宮文物定位的聲音也不曾少過。1930年代,因為中國與日本的戰爭,中國政府將歷朝歷代的寶物從北京故宮博物院遷到南方。後來,又再發生內戰,蔣介石將數百箱文物以船運至台灣,並在 1965 年成立了「台北故宮博物院」。

台北故宮裡的收藏品是中國各朝代因承襲、掠奪、朝貢、貿易或外交等所得到的奇珍異寶;與台灣島的文化歷史和國際關係並不相容。因此,台北故宮雖吸引成千上萬的外國遊客到訪,卻無法獲得在地社會的認同感,與年輕世代的脫節情形更甚。

2016 年,林正儀成為故宮院長,致力於將台北故宮與國際連結,也和全民互動,成為一座與全人類共享的公共博物館。「人類的文明應是所有人共享的,清朝末年有許多中國文物散落到世界各地,當今應追求將它們好好保存,並開放予眾人」林正儀向 Pancouver 坦言,即使對其存在質疑,但絕多數人都肯定台北故宮保護、展示文物的細緻,而鮮少有將展品歸還中國的訴求出現。

Photo by lienyuan lee
The National Palace Museum is a popular tourist destination. Photo by Lienyuan Lee.


為什麼國際交流對故宮如此困難?

「作為認識中華文化的國際級博物館,包含加拿大的皇家安大略博物館、法國奧賽博物館、羅浮宮等機構都曾向台北故宮聯繫。」林正儀表示。

不過,受制於政治因素,若將收藏品輸出至外國展覽,可能面臨中國政府聲稱文物為他們所有。合作國家必須得簽屬「司法免扣押」,保證收藏品安全歸還,故宮才有可能將文物輸出到國際。而大部分國家都在承認「一個中國」的原則下與中國擁有外交關係,因此故宮鮮少能成功與國際機構交流展品。

除此之外,故宮長期以保護中華文物為核心任務,台灣的多元文化難以展現在這座國家級博物館中。加以故宮是國家所有,它的任務、人事都受到法律非常仔細地規定,無法快速適應「國際交流、全民共享」這一個新任務。

突破重圍的博物館創新

即使面臨總總限制,林正儀仍希望透過政策引導故宮朝向「文化應當為全人類所共同享有、學習」的願景前進。

他將台灣漫畫家鄭問的遺作帶入故宮展覽,也和嘻哈音樂人合作,以次文化的語言將年輕世代與故宮帶在一起。故宮近年更成立「故宮南院」,跳脫傳統中國文化的框架,定位於保存亞洲文化資產,進一步包容從古至今影響這塊島嶼的力量,成為台灣與世界對接的文化橋梁。

林正儀前院長 8 月 26 日於多倫多台灣文化節發表演說,受到熱烈迴響,同時也透露故宮與加拿大皇家博物館正重啟合作討論,期待以多媒體科技突破收藏品無法輸出的限制。他也受邀在 9 月 2 日上午 11 時於溫哥華圖書館中央分館演講。

立即行動

Pancouver 激發創造力並促進一個更具包容性的社會。請支持我們關注多元的藝術家!來自加拿大境內的捐款可獲得稅務收據。

Share this article

Subscribe

Tags

精選華文翻譯文章

The Society of We Are Canadians Too created Pancouver to foster greater appreciation for underrepresented artistic communities. A rising tide of understanding lifts all of us.

We would like to acknowledge that we are gathered on the traditional and unceded territories of the Coast Salish peoples of the xʷməθkwəy̓əm (Musqueam Indian Band), Skwxwú7mesh (Squamish Nation), and Səl̓ílwətaɬ (Tsleil-Waututh Nation). With this acknowledgement, we thank the Indigenous peoples who still live on and care for this land.

The Society of We Are Canadians Too created Pancouver to foster greater appreciation for underrepresented artistic communities. A rising tide of understanding lifts all of us.

© 2023 The Society of We Are Canadians Too Privacy Policy | Terms and Conditions

We would like to acknowledge that we are gathered on the traditional and unceded territories of the Coast Salish peoples of the xʷməθkwəy̓əm (Musqueam), Skwxwú7mesh (Squamish), and Səl̓ílwətaɬ (Tsleil-Waututh) Nations. With this acknowledgement, we thank the Indigenous peoples who still live on and care for this l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