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惠婷致力研究于竹子的不同编织方式。
在西方世界经营竹林可能看似不寻常,但在台湾南部,竹艺师蔡惠婷在她的协作园区中拥有超过200种竹子。这为她和其他工匠提供了各种竹子的广泛选择,以用于他们创作的产品。
「我们根据使用功能挑选最适合的竹子种类,」蔡惠婷以中文告诉《Pancouver》。「每种竹子都有不同的特点。」
蔡惠婷来自台南。台南曾经是台湾竹编产业的繁荣中心。在1895年到1945年的日本殖民时期,政府将曾是一门专业工艺的竹藤编织转变为工业发展的重心。
台南关庙区和南投县竹山乡的竹编产业促进了竹藤家具业的爆炸性增长。然而,工业化的浪潮和廉价的塑胶产品在1950年代中期降低了大众对这类产品的需求。竹编师傅纷纷转行寻求其他生计。

蔡惠婷在2023温哥华台湾文化节的展览《迁徙之后》展示自己亲手编织的竹篮。
蔡惠婷透露,她在大学时期发掘了自己对竹编的热爱。她的一位大学教授正好从事这项工艺并向她介绍。她指出,那时竹编这项传统工艺正逐渐失传。
因此,她和其他有志人士决定一同振兴这门工艺。她向当地耆老搜集各种编织技巧的知识。此外,蔡惠婷还创立了「竹曰工作坊」,与他人分享竹编的知识和技巧。
蔡惠婷说:「大多数的竹艺师傅现在都已八九十岁了。」
她精湛的竹编设计作品在温哥华TAIWANfest的《迁徙之后》展览上获得展出,该展览在今年劳动节长周末举行。温哥华艺术家傅承安协助将本次中文专访翻译成英文。

竹艺匠人可以将弯曲的竹筒制作成各式各样的居家用品。
剖竹后再进行染色
蔡惠婷表示,最高难度的部分是将竹子剖成薄度适中的条状,以便编织成篮子、椅子和其他日常物品。即便是织密度较高的小型物品,大多数的编织作业仍由手工制成。
然而,蔡惠婷透露,她在制作非常小的产品时,如竹耳环,会使用一些小工具。她说,竹子的纤维非常适合制作曲线。因此,她会将竹藤绕着玻璃杯编织成竹杯握。
蔡惠婷说:「玻璃杯套上竹杯握后,拿的时候就有了防滑、隔热和保护功能。」
她会在剖竹后再进行染色,而非剖竹前。对她而言,整个过程强化了人与自然和文化之间的联系。
此外,蔡惠婷喜欢将传统的竹编材料重新赋予新的用途,例如咖啡滤纸。
她说:「我们只是想要将竹艺重新引入日常生活,因为在过去,竹艺和竹编产品深入于每个人的生活中。」

蔡惠婷全以手工方式编织了这件竹艺品。
阅读原文 >> 点此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