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惠婷致力研究於竹子的不同編織方式。
在西方世界經營竹林可能看似不尋常,但在台灣南部,竹藝師蔡惠婷在她的協作園區中擁有超過200種竹子。這為她和其他工匠提供了各種竹子的廣泛選擇,以用於他們創作的產品。
「我們根據使用功能挑選最適合的竹子種類,」蔡惠婷以中文告訴《Pancouver》。「每種竹子都有不同的特點。」
蔡惠婷來自台南。台南曾經是台灣竹編產業的繁榮中心。在1895年到1945年的日本殖民時期,政府將曾是一門專業工藝的竹藤編織轉變為工業發展的重心。
台南關廟區和南投縣竹山鄉的竹編產業促進了竹藤家具業的爆炸性增長。然而,工業化的浪潮和廉價的塑膠產品在1950年代中期降低了大眾對這類產品的需求。竹編師傅紛紛轉行尋求其他生計。

蔡惠婷在2023溫哥華台灣文化節的展覽《遷徙之後》展示自己親手編織的竹籃。
蔡惠婷透露,她在大學時期發掘了自己對竹編的熱愛。她的一位大學教授正好從事這項工藝並向她介紹。她指出,那時竹編這項傳統工藝正逐漸失傳。
因此,她和其他有志人士決定一同振興這門工藝。她向當地耆老蒐集各種編織技巧的知識。此外,蔡惠婷還創立了「竹曰工作坊」,與他人分享竹編的知識和技巧。
蔡惠婷說:「大多數的竹藝師傅現在都已八九十歲了。」
她精湛的竹編設計作品在溫哥華TAIWANfest的《遷徙之後》展覽上獲得展出,該展覽在今年勞動節長週末舉行。溫哥華藝術家傅承安協助將本次中文專訪翻譯成英文。

竹藝匠人可以將彎曲的竹筒製作成各式各樣的居家用品。
剖竹後再進行染色
蔡惠婷表示,最高難度的部分是將竹子剖成薄度適中的條狀,以便編織成籃子、椅子和其他日常物品。即便是織密度較高的小型物品,大多數的編織作業仍由手工製成。
然而,蔡惠婷透露,她在製作非常小的產品時,如竹耳環,會使用一些小工具。她說,竹子的纖維非常適合製作曲線。因此,她會將竹籐繞著玻璃杯編織成竹杯握。
蔡惠婷說:「玻璃杯套上竹杯握後,拿的時候就有了防滑、隔熱和保護功能。」
她會在剖竹後再進行染色,而非剖竹前。對她而言,整個過程強化了人與自然和文化之間的聯繫。
此外,蔡惠婷喜歡將傳統的竹編材料重新賦予新的用途,例如咖啡濾紙。
她說:「我們只是想要將竹藝重新引入日常生活,因為在過去,竹藝和竹編產品深入於每個人的生活中。」

蔡惠婷全以手工方式編織了這件竹藝品。
閱讀原文 >> 點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