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娘及伴娘們穿戴著陳惠美設計的纏花]
陳惠美運用她作為一名纏花工藝師的巧手,為新人們創造了幸福的回憶。此外,她精心設計的作品反映了她的故鄉-台灣不同族群的傳統和文化,體現了這個島嶼的豐富面貌。
在中文口譯Ann Fu的幫助下,陳惠美向Pancouver談到了她的藝術形式-纏花,是一種結合了剪紙、纏繞及刺繡技巧的工藝藝術。在訪談中,她指著各種反映客家纏花、閩南纏花和金門吉花特色的作品,說道「這些都是傳統上在婚禮中使用的,蝴蝶象徵著生育。」
然而,並非每個作品都有蝴蝶。陳惠美指出,祖母配戴的纏花可能包含一隻烏龜以象徵長壽,同時,新郎的親友們可能會在他們所配戴的纏花中加上手工製作的帽子設計,這代表了農耕文化中的男性。
陳惠美的作品已經在溫哥華展出兩次,最近一次是在溫哥華台灣文化節的「遷徙之後」展覽中,展覽時間為9月2日至4日。她告訴Pancouver她的作品即將在台東登場、接著會到台灣各地展出。

[陳惠美已在台灣各地展出她的藝術作品。]
纏花傳達著大喜之日的情感
陳惠美居住在台灣宜蘭縣的五結鄉,其位於台灣東北端附近。她原本是一名皮革工藝師,然而在遇見她的導師-閩南纏花大師謝陳愛玉阿嬤之後,她轉向了工藝。根據陳惠美的說法,移居台灣的閩南人通常定居在靠近海洋的地方,這些地方和他們之前在中國居住的地形相似;而另一方面,客家人也因為相同的原因,傾向於移居台灣偏山區的地方。另外她表示「閩南纏花在造型上也出現了台灣南北的差異。」
這些纏花設計非常複雜,例如,一些纏花作品會在某些區域露出金屬部分;而在其他地方,陳惠美則用金箔覆蓋來象徵陰陽。在她的一些設計中,她放進一個繭來象徵著生育。陳惠美強調「這些不僅僅是藝術品」,她「創作它們是為了傳達一個人一生中最喜慶的那一刻的情感」。
2020年,台灣文化部表彰陳惠美在保護傳統的纏花工藝中所付出的貢獻。
閱讀原文 >> 點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