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國樂團透過國樂訴說臺灣最美的故事。據副指揮周聖文所言,這群頂尖優秀的音樂家透過結合臺灣歌仔劇或臺灣傳統藝術與音樂,展現了家鄉的精神與風情。
聖文更指出,臺灣國樂團將臺灣原住民音樂納入「我們每年計劃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聖文和數名音樂家在出演免費音樂會前,於溫哥華博物館接受了Pancouver的獨家專訪,該音樂會將在9月2日星期六晚上7:30於奧芬劇院盛大舉行。溫哥華臺灣文化節為這場音樂會的主辦單位,音樂會名為《璀璨臺灣》。
聖文說:「我希望我們的音樂能為加拿大聽眾帶來一些新的想法。」
樂團首席劉貞伶指出,即使英文團名—The National Chinese Orchestra Taiwan 有「中國」這個字眼,他們演奏的卻是道地的臺灣傳統音樂。
貞伶以中文告訴Pancouver:「我的目標是讓溫哥華的觀眾感受到來自臺灣美麗音樂的不同面向,同時,對這裡的臺灣人—希望當他們聽到音樂時—會感到慷慨激昂。」
貞伶是管樂部和笛子的領奏者,也是一位作曲家。在2019年美國期刊《Ann Arbor Observer 》的一篇文章中,評論家Frances Kai-Hwa Wang形容她與長笛演奏家Amy Porter合奏的《陽明春曉 》為「扣人心弦的演出,音符彷彿在上下飛舞」。
首席打擊樂手林雅雪從臺灣帶來了她的竹琴。她打算在樂團表演《丟丟銅仔》時演奏這項樂器。
雅雪以中文告訴Pancouver(由周聖文翻譯成英文):「我們根據音樂作品所表達的內容自由選擇使用東方或西方的打擊樂器。特別是臺灣的作品,我們使用了許多臺灣的打擊樂器。」

【臺灣國樂團成員與溫哥華音樂家 Ginalina(右下方)於溫哥華的Main Street 合影留念。】
臺灣國樂團帶來古典和現代音樂的創新表演
臺灣國樂團成立於1984年,據點於臺北士林區。周聖文表示,他們已經錄製了大約20張專輯。樂團成員每年與大約10位不同的作曲家合作,大多數來自亞洲,主要來自臺灣。他們的演奏曲目包含古典和現代音樂。
周聖文特別強調:「每一張專輯都是全新的作品—原創和全新的譜曲。」
該樂團隸屬於臺灣文化部。由樂團成員和領導層選擇要演奏的曲目。他們每年舉行12到14場大型音樂會,主要在臺北舉行,但也在臺中和高雄等臺灣其他城市演出。此外,臺灣國樂團每年舉辦20到30場的「推廣系列」音樂會,主要為了吸引兒童和青少年族群。
在接受Pancouver專訪時,弦樂組領奏高孟嵐列舉了一長串樂團成員所演奏的中國弦樂樂器。她是中胡首席演奏者。
與此同時,樂團還包括二胡,這是一種二弦弓弦樂器,有時被稱為中國小提琴。它是西方最著名的中國弦樂器。
孟嵐指出,二胡作為傳統樂器已有數個世紀的歷史。然而約一百年前,隨著現代詮釋的崛起,它發生了重大變革。孟嵐希望加拿大觀眾能夠在《璀璨臺灣》音樂會上,欣賞到弦樂組所呈現的不同和聲。

【臺灣國樂團成員橫跨太平洋將他們的樂器帶到加拿大。】
音樂家演奏揚琴和笙
撥弦樂器也是傳統中國音樂的基石。該部負責人林明慧演奏的是揚琴。她用中文告訴Pancouver,這是一種德西馬琴,但聲音不像歐洲的欽巴隆琴。
明慧表示:「揚琴的音色有所不同。」
樂團裡其中一位前衛的成員是陳麒米,他是笙的首席演奏者和作曲家。作為一項超過三千年歷史的古老中國樂器,笙是唯一一種可以吹奏和吸氣的樂器。
麒米說:「笙是雙向的,你可以在相同的音調上—吹氣和吸氣。笙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可以進行這兩項動作的樂器。」
根據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說法,笙還是「唯一一種可以同時發出多個音符的中國吹管樂器。」
麒米於研究所時攻讀民族音樂學位,他也會演奏西塔琴、鋼琴和薩克斯風。
周聖文帶著微笑說:「事實上,他就是一位天才。」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展示了一張19世紀笙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