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的展品该归还给谁?该不该归还?
近来,全球的博物馆掀起归还收藏品的反思浪潮,讨论台湾故宫文物定位的声音也不曾少过。 1930年代,因为中国与日本的战争,中国政府将历朝历代的宝物从北京故宫博物院迁到南方。后来,又再发生内战,蒋介石将数百箱文物以船运至台湾,并在 1965 年成立了「台北故宫博物院」。
台北故宫里的收藏品是中国各朝代因承袭、掠夺、朝贡、贸易或外交等所得到的奇珍异宝;与台湾岛的文化历史和国际关系并不相容。因此,台北故宫虽吸引成千上万的外国游客到访,却无法获得在地社会的认同感,与年轻世代的脱节情形更甚。
2016 年,林正仪成为故宫院长,致力于将台北故宫与国际连结,也和全民互动,成为一座与全人类共享的公共博物馆。 「人类的文明应是所有人共享的,清朝末年有许多中国文物散落到世界各地,当今应追求将它们好好保存,并开放予众人」林正仪向Pancouver 坦言,即使对其存在质疑,但绝多数人都肯定台北故宫保护、展示文物的细致,而鲜少有将展品归还中国的诉求出现。

为什么国际交流对故宫如此困难?
「作为认识中华文化的国际级博物馆,包含加拿大的皇家安大略博物馆、法国奥赛博物馆、罗浮宫等机构都曾向台北故宫联系。」林正仪表示。
不过,受制于政治因素,若将收藏品输出至外国展览,可能面临中国政府声称文物为他们所有。合作国家必须得签属「司法免扣押」,保证收藏品安全归还,故宫才有可能将文物输出到国际。而大部分国家都在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下与中国拥有外交关系,因此故宫鲜少能成功与国际机构交流展品。
除此之外,故宫长期以保护中华文物为核心任务,台湾的多元文化难以展现在这座国家级博物馆中。加以故宫是国家所有,它的任务、人事都受到法律非常仔细地规定,无法快速适应「国际交流、全民共享」这一个新任务。
突破重围的博物馆创新
即使面临总总限制,林正仪仍希望透过政策引导故宫朝向「文化应当为全人类所共同享有、学习」的愿景前进。
他将台湾漫画家郑问的遗作带入故宫展览,也和嘻哈音乐人合作,以次文化的语言将年轻世代与故宫带在一起。故宫近年更成立「故宫南院」,跳脱传统中国文化的框架,定位于保存亚洲文化资产,进一步包容从古至今影响这块岛屿的力量,成为台湾与世界对接的文化桥梁。
林正仪前院长 8 月 26 日于多伦多台湾文化节发表演说,受到热烈回响,同时也透露故宫与加拿大皇家博物馆正重启合作讨论,期待以多媒体科技突破收藏品无法输出的限制。他也受邀在 9 月 2 日上午 11 时于温哥华图书馆中央分馆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