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凡在首張個人專輯《What Holds Us Together》中展現對大自然的熱愛。]
溫哥華音樂家兼環保人士樂凡(Van Lefan)對自小而來一直持有的核心價值觀作出了調整。在台灣出生的她於11歲的時候與家人移民至楓樹嶺。
她透過Zoom視訊會議向Pancouver說:「我整輩子都覺得自己是來自台灣。」
然而,她於去年到訪該島國的時候,由衷地覺得原住民才是台灣真正的首批居民。她是於排灣族傳統領地的台東縣產生這種覺悟。
排灣族屬於獲台灣官方認定的16個民族之一。樂凡在當地拍下歌曲「The Lesson」的影片,而歌曲則以正念、同情心和感恩之情為主題。
她認為要處理環境議題,便必須正視殖民主義是問題的根源。要與土地重新建立連繫,唯一的辦法是聆聽和學習原住民的生活方式,再加上實踐和尊重。這趟旅程讓她領悟到這一點。
觀賞樂凡歌曲「The Lesson」的官方音樂影片。
在影片中,樂凡彈著吉他,以天籟之音獻唱。她輕鬆地遊走於當地城鎮和郊外,展現了台灣鄉村的美態。
樂凡在去年夏季的溫哥華台灣文化節遇上攝影師蕭子敬。當時他正在拍攝台灣原住民樂隊 Kanatal。
她非常欣賞蕭子敬的影片風格,加上有意在台灣拍攝音樂影片,於是便與他合作。
到訪原住民村落
樂凡知道Kanatal的成員 — 馬紹・阿利、蘇瓦那・恩木伊・奇拉雅善、阿布絲・塔娜比瑪和凡阿楚・卡勒夫灣 — 均受到加拿大的原住民文化復興啟發,並希望將這些意念帶到台灣。
舉例而言,凡阿楚和蘇瓦那曾於去年除夕舉辦活動。樂凡指出,活動旨在吸引排灣族青年返回凡阿楚位於台東縣的家鄉。
她說,村落已經日久失修,並主要由長者管理,因為年青人都選擇在外尋找工作。
蘇瓦那邀請了樂凡參加活動。當她和蕭子敬抵達現場後,該名攝影師帶領她在村內參觀。
樂凡憶述,另一名朋友帶他們到訪另一個排灣族村落,欣賞藝術品和探索海岸。其後他們便拍攝了音樂影片。
擁有漢族血統的她一直知道自己的家族來自中國大陸。
她強調這點毋庸置疑,但也認為她的心態有別於加拿大白人。這些白人深信自己是加拿大人,卻忘記了自己的歐洲背景。
影片:觀看此片進一步認識Kanatal。
樂凡在卑詩省積極支持原住民土地權益。她的音樂影片「Bodies of Water」甚至加入了Ada’itsx (Fairy Creek)示威堵路的片段。當時她在前線待了整個夏季。
現在她更加清楚世界各地的原住民如何透過重拾自己的文化來找到力量。與此同時,她亦明白加拿大與台灣歷史存在重大差異。
舉例說,台灣的殖民者曾於1895年至1945年期間被日本殖民。
她承認自己雖然是台灣人,但由於擁有漢族血統,因此技術上可算是大陸人。
固蘭湖島上的Jade Music Festival音樂會
樂凡去年推出了首張足本個人專輯《What Holds Us Together》,以她自己的加拿大台灣裔移民身份為題材。該專輯的監製為Thomas Hoeller,另外亦收錄了關於環境公義、祖先智慧和療傷的歌曲。
專輯上11首歌由樂凡一手包辦和獻唱,當中有英語、國語和台語歌詞。
觀賞樂凡作品「Bodies of Water」影片
她目前正在製作新的迷你專輯,並將以英語、國語和台語唱出歌詞。她將於5月20日(星期六)在Jade Music Festival舉行的免費公開音樂會On the Rise唱出部份新曲。
The Society of We Are Canadians Too 去年創辦了 Jade Music Festival,旨在將溫哥華塑造成華語音樂製作中心。
樂凡台灣之旅的焦點之一,是在台北的熱門咖啡廳Witch House表演,與透過Kanatal認識的阿布絲・塔娜比瑪同台演出。
她說那是非常難忘的經歷,因為十載不見的親戚特意到場觀看,讓她留下深刻印象。
她去年亦於Music Talks現場音樂節表演,而節日的所在地 — 楓樹嶺 — 更是她在加拿大的成長地,為她帶來莫大樂趣。
現時樂凡正在探索不同的藝術媒體。她正在東溫的What Lab擔任駐場藝術家,並為音樂建立聲音裝置。此外,她也為舞台劇Bard on the Beach擔任助理聲音設計師。

[樂凡將於5月20日在固蘭湖島免費演出。]
聲音讓人仿如親臨其境
樂凡亦於溫哥華East Hastings街的Lobe工作。這家四維空間音效工作室能做到聲音在房間反彈的效果。
下週日(5月21日)下午6時至9時,樂凡和Sapphire Haze將於Lobe首個對大眾公開的亞洲文化遺產月活動登場。
她解釋,在製作專輯時總覺得聲音可讓人仿如新臨其境。
她也覺得音樂僅透過左右揚聲器傳播出來並不合理。
「我在製作專輯時運用到某些製作技巧令聲音產生空間感,因此這個工作室簡直是完美。」
閱讀原文 >> 點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