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vonne Wallace今年將參與由Cultch呈現的 Femme Festival。圖片來源:Tae Hoon Kim。]
在Yvonne Wallace開始為《útszan》(改善)進行採排前一天,她與母親一同回顧了台詞的讀音。這演出的部份對白是以ucwalmícwts(人民的語言)來編寫。
她透過Zoom視訊會議向Pancouver表示:「當時我們正在練習「q’a7」這個字(食物)的發音。這是非常短促,並以聲門來發音的詞彙。我以為自己懂得如何把它讀出來。」她的母親是精通ucwalmícwts的語言教師,當時亦有協助Yvonne掌握正確的讀音。
然而,倆人突然之間傻笑起來。這對母女被她們母語其中一個詞語的一個音節逗得咯咯地笑。
Yvonne認為,如果這學習過程能帶來如此歡樂,那麼她必定能夠更深入了解自己,並從ucwalmícwts這語言找到更多樂趣。
她已就語言收復(language reclamation)的主題編寫了四部舞台劇。綜觀世界各地歷史,強制同化、殖民暴力或其他因素所造成的語言流失,為現今多個社區帶來嚴重而實在的創傷。對Yvonne來說,對自己身份的自豪感以及對她的社區的熱愛,促使了她收復祖先的語言。
她族群的語言帶有美感,而承傳祖先的語言則是難能可貴的事情。她將祖先的智慧和自己的舞台劇背景結合起來,從而創作別出心裁的舞台表演。
她表示有機會以母親、祖母、叔叔、曾祖母或祖父的方式朗讀台詞,讓她感到喜悅。
現今的舞台劇有時候會運用某些規則,向觀眾表達劇情或角色背景。Yvonne很清楚當演員在英語舞台劇說出獨白時,通常以一些固定形式來呈現。然而,由於此劇是以ucwalmícwts語和她家人的回憶為基礎,因此她認為必須捨棄傳統和直接翻譯,反而該用心聆聽來欣賞作品。
「我希望帶給觀眾嚴肅但又可以讓他們笑逐顏開的體驗。」

[《útszan》(改善)於2019年在Yvonne族群的傳統領地惠斯勒首演。圖片來源:David Ward。]
語言將人們連繫起來,讓我們在彼此之間建立關係。
這部作品本來的名稱是「變革」(transformation)。Yvonne是受到變革者的啟發,即遊走於Lil’wat族群領地的神明。她解釋,當族人誤入歧途,這些神明便會出手糾正。
後來一名語言教師提議將舞台劇命名為「útszan」。現時這個詞語有「整理」的意思,例如是在早上整理床鋪。但經過一輪調查後,Yvonne認為「改善」的意思比較貼切。她希望可以好像變革者一樣,透過舞台劇讓事情得到改善。
這個一人表演由該名劇作家親自演出,故事講述Margaret的阿姨Celia在臨終前選擇只以ucwalmícwts語溝通,讓她重新認識祖先的語言。此劇以真實經歷為基礎,描述了祖先語言美麗和奇妙之處,亦講述了接受自己身份和背景的挑戰。
Yvonne表示,在學習祖先智慧時,你必須放下本身的認知,以及你希望成為哪一種人。
這故事深受她成長的社區所啟發和影響,角色都是以她認識和疼愛的人為藍本。這些人教曉了她很多事情,而且與她有著共同的語言。
她認為要改善現況就需要製造空間,讓人們可以自由地說著自己的語言,並令此成為常態。
觀看Yvonne在Lil’wat領地拍攝的短片《cuzlhkán kalāxsa nqwal̛úttena》(我將會銘記自己的語言)。
語言收復的過程需要耐性、抗逆力和愛心。
這部舞台劇探討了加拿大殖民歷史所引起的跨代創傷。儘管如此,它也講述了社區如何倖存並互相關懷。
她說:「有時候我們看到女族長持家有道的風範,便會意識到部落一向如此。當她們與世長辭,她們在我身上、姨姨、叔叔、表親、兄弟姊妹和家庭所投放的時間和關懷,都會在我們身上流傳,並展現於我們互相照顧的方式。」
「這種不斷延伸的關懷為我們帶來很多益處。」
某程度上,這名原住民舞台劇藝術家透過此劇照料了觀眾。她很清楚她的照料者和疼愛她的人給予她的關懷,令她深受感動並造就了今天的她。這種關懷亦塑造了她明天的模樣。她透過了自己的故事和語言,以她懂得的方式向其他人給予關懷。
Yvonne編寫此劇的原意,是就和解展開對話,並希望觀眾能夠持續參與對話。在加拿大,大家都來自不同的背景,經歷了不同的移民經歷,而且還有各種共存的語言。我們都努力在這社會尋找自己的定位。
她承認這是艱難的任務,並需要依賴其他元素來認清自己在這故事中的角色。
閱讀原文 >> 點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