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ncouver-Logo

Become a Cultural Navigator

Become a Cultural Navigator

Yvonne Wallace作品《útszan》將探討關懷和語言收復的喜悅

Yvonne Wallace is part of this year's Femme Festival, presented by the Cultch. Photo by Tae Hoon Kim.

[Yvonne Wallace今年將參與由Cultch呈現的 Femme Festival。圖片來源:Tae Hoon Kim。]

Yvonne Wallace開始為útszan》(改善)進行採排前一天,她與母親一同回顧了台詞的讀音。這演出的部份對白是以ucwalmícwts(人民的語言)來編寫。

她透過Zoom視訊會議向Pancouver表示:「當時我們正在練習「q’a7」這個字(食物)的發音。這是非常短促,並以聲門來發音的詞彙。我以為自己懂得如何把它讀出來。」她的母親是精通ucwalmícwts的語言教師,當時亦有協助Yvonne掌握正確的讀音。

然而,倆人突然之間傻笑起來。這對母女被她們母語其中一個詞語的一個音節逗得咯咯地笑。

Yvonne認為,如果這學習過程能帶來如此歡樂,那麼她必定能夠更深入了解自己,並從ucwalmícwts這語言找到更多樂趣。

她已就語言收復(language reclamation)的主題編寫了四部舞台劇。綜觀世界各地歷史,強制同化、殖民暴力或其他因素所造成的語言流失,為現今多個社區帶來嚴重而實在的創傷。對Yvonne來說,對自己身份的自豪感以及對她的社區的熱愛,促使了她收復祖先的語言。

她族群的語言帶有美感,而承傳祖先的語言則是難能可貴的事情。她將祖先的智慧和自己的舞台劇背景結合起來,從而創作別出心裁的舞台表演。

她表示有機會以母親、祖母、叔叔、曾祖母或祖父的方式朗讀台詞,讓她感到喜悅。

現今的舞台劇有時候會運用某些規則,向觀眾表達劇情或角色背景。Yvonne很清楚當演員在英語舞台劇說出獨白時,通常以一些固定形式來呈現。然而,由於此劇是以ucwalmícwts語和她家人的回憶為基礎,因此她認為必須捨棄傳統和直接翻譯,反而該用心聆聽來欣賞作品。

「我希望帶給觀眾嚴肅但又可以讓他們笑逐顏開的體驗。」

útszan (to make better) first premiered in Whistler, Wallace’s traditional Territory, in 2019. Photo by David Ward.

[útszan》(改善)於2019年在Yvonne族群的傳統領地惠斯勒首演。圖片來源:David Ward。]

語言將人們連繫起來,讓我們在彼此之間建立關係。

這部作品本來的名稱是「變革」(transformation)。Yvonne是受到變革者的啟發,即遊走於Lil’wat族群領地的神明。她解釋,當族人誤入歧途,這些神明便會出手糾正。

後來一名語言教師提議將舞台劇命名為「útszan」。現時這個詞語有「整理」的意思,例如是在早上整理床鋪。但經過一輪調查後,Yvonne認為「改善」的意思比較貼切。她希望可以好像變革者一樣,透過舞台劇讓事情得到改善。

這個一人表演由該名劇作家親自演出,故事講述Margaret的阿姨Celia在臨終前選擇只以ucwalmícwts語溝通,讓她重新認識祖先的語言。此劇以真實經歷為基礎,描述了祖先語言美麗和奇妙之處,亦講述了接受自己身份和背景的挑戰。

Yvonne表示,在學習祖先智慧時,你必須放下本身的認知,以及你希望成為哪一種人。

這故事深受她成長的社區所啟發和影響,角色都是以她認識和疼愛的人為藍本。這些人教曉了她很多事情,而且與她有著共同的語言。

她認為要改善現況就需要製造空間,讓人們可以自由地說著自己的語言,並令此成為常態。

觀看Yvonne在Lil’wat領地拍攝的短片cuzlhkán kalāxsa nqwal̛úttena我將會銘記自己的語言

語言收復的過程需要耐性、抗逆力和愛心。

這部舞台劇探討了加拿大殖民歷史所引起的跨代創傷。儘管如此,它也講述了社區如何倖存並互相關懷。

她說:「有時候我們看到女族長持家有道的風範,便會意識到部落一向如此。當她們與世長辭,她們在我身上、姨姨、叔叔、表親、兄弟姊妹和家庭所投放的時間和關懷,都會在我們身上流傳,並展現於我們互相照顧的方式。」

「這種不斷延伸的關懷為我們帶來很多益處。」

某程度上,這名原住民舞台劇藝術家透過此劇照料了觀眾。她很清楚她的照料者和疼愛她的人給予她的關懷,令她深受感動並造就了今天的她。這種關懷亦塑造了她明天的模樣。她透過了自己的故事和語言,以她懂得的方式向其他人給予關懷。

Yvonne編寫此劇的原意,是就和解展開對話,並希望觀眾能夠持續參與對話。在加拿大,大家都來自不同的背景,經歷了不同的移民經歷,而且還有各種共存的語言。我們都努力在這社會尋找自己的定位。

她承認這是艱難的任務,並需要依賴其他元素來認清自己在這故事中的角色。

閱讀原文 >> 點此連結

立即行動

Pancouver 激發創造力並促進一個更具包容性的社會。請支持我們關注多元的藝術家!來自加拿大境內的捐款可獲得稅務收據。

Share this article

Subscribe

Tags

精選華文翻譯文章

Two Taiwanese Indigenous artists, Anchi Lin [Ciwas Tahos] and Vava Isingkaunan, stand on a spiral staircase looking to the bottom left of the frame.

沉重的歌聲,不變的血統 — 對身份的反思

家族背景對一個人的影響有多深?到底身份是你的包袱,抑或支撐著你的基礎?4月2日,兩名台灣原住民藝術家進行了意味深長而莊嚴的演出,以回應溫哥華美術館名為Guud san glans Robert Davidson: A Line That Bends But Does Not Break的展覽。林安琪(Ciwas Tahos)是泰雅族的藝術家,而簡志霖(Vava Isingkaunan)則是布農族的表演者。兩人透過歌聲、傳統樂器和語言上演了一場土地確認(land acknowledgement),表達他們獲邀到此的榮幸,以及在這段期間多加學習的意願。

Read More »

The Society of We Are Canadians Too created Pancouver to foster greater appreciation for underrepresented artistic communities. A rising tide of understanding lifts all of us.

We would like to acknowledge that we are gathered on the traditional and unceded territories of the Coast Salish peoples of the xʷməθkwəy̓əm (Musqueam Indian Band), Skwxwú7mesh (Squamish Nation), and Səl̓ílwətaɬ (Tsleil-Waututh Nation). With this acknowledgement, we thank the Indigenous peoples who still live on and care for this land.

The Society of We Are Canadians Too created Pancouver to foster greater appreciation for underrepresented artistic communities. A rising tide of understanding lifts all of us.

© 2023 The Society of We Are Canadians Too Privacy Policy | Terms and Conditions

We would like to acknowledge that we are gathered on the traditional and unceded territories of the Coast Salish peoples of the xʷməθkwəy̓əm (Musqueam), Skwxwú7mesh (Squamish), and Səl̓ílwətaɬ (Tsleil-Waututh) Nations. With this acknowledgement, we thank the Indigenous peoples who still live on and care for this l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