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ncouver-Logo

Become a Cultural Navigator

Become a Cultural Navigator

苑裡台灣藺草學會透過時尚品牌「台灣手藺」振興傳統藺草編織藝術

Yu-Chun Lin
Yu-Chun Lin (second from left) led TAIWANfest workshops on bulrush weaving. Photo by Charlie Smith.

[藺編工藝師林宥均希望加拿大人能欣賞到「台灣手藺」的現代設計。]

由於生長在濕地,藺草的三角管狀莖提供了堅韌耐用的特性,因此在許多國家,多被用於編織椅子底部、各式墊子和籃子等。

在台灣西北部的苗栗縣苑裡鎮,台灣藺草學會的成員將這種藝術工藝推向了令人驚艷的水平,他們創造了精緻的藺編帽子、居家用品及配飾。其中,學會經理林宥均最近在溫哥華參加了台灣文化節,並由溫哥華藝術家Ann Fu協助翻譯,以普通話和Pancouver進行訪談。

林宥均表示:「藺草編織最早是由台灣的原住民發現的,然後慢慢地,他們將這些技術教給了漢人,漢人進而在他們所有的日常用品中都使用了這種工藝。」

bulrush weaving
Bulrush-woven Tsioh Rushcraft products add elegance to the home.

[藺草編織的「台灣手藺」產品為居家生活增添了優雅。]

台灣的特有品種「三角藺草」以其強大的除濕性而聞名,此外,它們具有濃郁的香氣,幾乎像香水一樣持久不散。「這些纖維非常有彈性,非常適合編織」林宥均補充道。由於以上這些因素,幾個世紀來藺草編織成為當地經濟的主要支柱,婦女維持傳統,將她們的技能代代相傳。

到了1930年代,藺草編織品甚至成為台灣在糖和米之後的第三大出口產品,讓這來自苑裡的藺編帽成為一種時尚的象徵。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大規模生產的便宜塑膠製品湧入世界市場,藺草編織業隨著工匠們迫於生計漸漸地轉往工廠或其他行業工作而逐漸凋零沒落。

藺草工藝師回歸產業

然而有一群工藝師拒絕放棄。在十多年前,苑裡的「台灣藺草學會」成立,旨在振興這項一傳統工藝並重振當地經濟。「我們找長輩和當地的工藝藝術家一起來記錄和保存這一項工藝,因為傳統上是口耳相傳而不是書面記錄,所以這是我們工作的一個重點,同時也包含了創造使用藺草的新方式」林宥均表示。學會中的婦女們甚至創立了自己的現代工藝品牌「台灣手藺」,他們的核心理念是「手感體驗、延續傳統、創新設計」,同時他們也全程手工栽種藺草。

Yu-Chun Lin
Bulrush weaver Yu-Chun Lin wants Canadians to appreciate Tsioh Rushcraft contemporary designs.

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溫哥華台灣文化節在勞動節長週末舉辦了一場名為「遷徙之後」的展覽,其中展示了林宥均及其他五位台灣工藝師的作品,除了在SFU Segal大樓展示他們的藝品外,工藝師們同時也在固蘭湖街為熱情的觀眾提供手作工作坊。

那麼,林宥均是如何創造這篇文章開頭所示那些兼具時尚和精緻的帽子呢?

「這是一種包含了各種技巧的工藝,」她回答道「你可以看看藺草想要的角度以及你如何控制孔洞的大小。所以如果你覺得它是一種技藝,那麼它就是一種技藝,但實際上它包含了非常多種的技巧。」

Tsioh Rushcraft.
The association displayed a Tsioh Rushcraft handbag and hat at the Migration & Arts exhibition.

立即行動

Pancouver 激發創造力並促進一個更具包容性的社會。請支持我們關注多元的藝術家!來自加拿大境內的捐款可獲得稅務收據。

Share this article

Subscribe

Tags

精選華文翻譯文章

Van Lefan

音樂家兼音景藝術家樂凡仍銘記卑詩省及台灣的原住民傳統

溫哥華音樂家兼環保人士樂凡(Van Lefan)對自小而來一直持有的核心價值觀作出了調整。在台灣出生的她於11歲的時候與家人移民至楓樹嶺。她透過Zoom視訊會議向Pancouver說:「我整輩子都覺得自己是來自台灣。」然而,她於去年到訪該島國的時候,由衷地覺得原住民才是台灣真正的首批居民。她是於排灣族傳統領地的台東縣產生這種覺悟。

Read More »
Jeng-Yi Lin

鄭宛純 (Ann Cheng): 故宮是誰的?透視博物館的挑戰與機會

近來,全球的博物館掀起歸還收藏品的反思浪潮,討論台灣故宮文物定位的聲音也不曾少過。1930年代,因為中國與日本的戰爭,中國政府將歷朝歷代的寶物從北京故宮博物院遷到南方。後來,又再發生內戰,蔣介石將數百箱文物以船運至台灣,並在 1965 年成立了「台北故宮博物院」。

Read More »
Phyllis Poitras-Jarrett

藝術家Phyllis Poitras-Jarrett為兔年燈籠添加梅蒂圖案

來自里賈納的退休教師Phyllis Poitras-Jarrett不單希望創作優美的藝術品,更嘗試透過兔子,水牛、地鼠和其他動物的畫作,鼓勵觀賞者思考生物多樣性,以及她的梅蒂(Métis)文化。Phyllis在家中透過Zoom視訊會議向Pancouver表示,自己從小熱愛藝術,而且頗具天份。

Read More »

The Society of We Are Canadians Too created Pancouver to foster greater appreciation for underrepresented artistic communities. A rising tide of understanding lifts all of us.

We would like to acknowledge that we are gathered on the traditional and unceded territories of the Coast Salish peoples of the xʷməθkwəy̓əm (Musqueam Indian Band), Skwxwú7mesh (Squamish Nation), and Səl̓ílwətaɬ (Tsleil-Waututh Nation). With this acknowledgement, we thank the Indigenous peoples who still live on and care for this land.

The Society of We Are Canadians Too created Pancouver to foster greater appreciation for underrepresented artistic communities. A rising tide of understanding lifts all of us.

© 2023 The Society of We Are Canadians Too Privacy Policy | Terms and Conditions

We would like to acknowledge that we are gathered on the traditional and unceded territories of the Coast Salish peoples of the xʷməθkwəy̓əm (Musqueam), Skwxwú7mesh (Squamish), and Səl̓ílwətaɬ (Tsleil-Waututh) Nations. With this acknowledgement, we thank the Indigenous peoples who still live on and care for this l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