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ncouver-Logo

Become a Cultural Navigator

Become a Cultural Navigator

苑里台湾蔺草学会透过时尚品牌「台湾手蔺」振兴传统蔺草编织艺术

Yu-Chun Lin
Yu-Chun Lin (second from left) led TAIWANfest workshops on bulrush weaving. Photo by Charlie Smith.

[蔺编工艺师林宥均希望加拿大人能欣赏到「台湾手蔺」的现代设计。]

由于生长在湿地,蔺草的三角管状茎提供了坚韧耐用的特性,因此在许多国家,多被用于编织椅子底部、各式垫子和篮子等。

在台湾西北部的苗栗县苑里镇,台湾蔺草学会的成员将这种艺术工艺推向了令人惊艳的水平,他们创造了精致的蔺编帽子、居家用品及配饰。其中,学会经理林宥均最近在温哥华参加了台湾文化节,并由温哥华艺术家Ann Fu协助翻译,以普通话和Pancouver进行访谈。

林宥均表示:「蔺草编织最早是由台湾的原住民发现的,然后慢慢地,他们将这些技术教给了汉人,汉人进而在他们所有的日常用品中都使用了这种工艺。」

bulrush weaving
Bulrush-woven Tsioh Rushcraft products add elegance to the home.

[蔺草编织的「台湾手蔺」产品为居家生活增添了优雅。]

台湾的特有品种「三角蔺草」以其强大的除湿性而闻名,此外,它们具有浓郁的香气,几乎像香水一样持久不散。「这些纤维非常有弹性,非常适合编织」林宥均补充道。由于以上这些因素,几个世纪来蔺草编织成为当地经济的主要支柱,妇女维持传统,将她们的技能代代相传。

到了1930年代,蔺草编织品甚至成为台湾在糖和米之后的第三大出口产品,让这来自苑里的蔺编帽成为一种时尚的象征。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大规模生产的便宜塑胶制品涌入世界市场,蔺草编织业随着工匠们迫于生计渐渐地转往工厂或其他行业工作而逐渐凋零没落。

蔺草工艺师回归产业

然而有一群工艺师拒绝放弃。在十多年前,苑里的「台湾蔺草学会」成立,旨在振兴这项一传统工艺并重振当地经济。「我们找长辈和当地的工艺艺术家一起来记录和保存这一项工艺,因为传统上是口耳相传而不是书面记录,所以这是我们工作的一个重点,同时也包含了创造使用蔺草的新方式」林宥均表示。学会中的妇女们甚至创立了自己的现代工艺品牌「台湾手蔺」,他们的内核理念是「手感体验、延续传统、创新设计」,同时他们也全程手工栽种蔺草。

Yu-Chun Lin
Bulrush weaver Yu-Chun Lin wants Canadians to appreciate Tsioh Rushcraft contemporary designs.

国立台湾工艺研究发展中心温哥华台湾文化节在劳动节长周末举办了一场名为「迁徙之后」的展览,其中展示了林宥均及其他五位台湾工艺师的作品,除了在SFU Segal大楼展示他们的艺品外,工艺师们同时也在固兰湖街为热情的观众提供手作工作坊。

那么,林宥均是如何创造这篇文章开头所示那些兼具时尚和精致的帽子呢?

「这是一种包含了各种技巧的工艺,」她回答道「你可以看看蔺草想要的角度以及你如何控制孔洞的大小。所以如果你觉得它是一种技艺,那么它就是一种技艺,但实际上它包含了非常多种的技巧。」

Tsioh Rushcraft.
The association displayed a Tsioh Rushcraft handbag and hat at the Migration & Arts exhibition.

立即行动

Pancouver 激发创造力并促进一个更具包容性的社会。请支持我们关注多元的艺术家!来自加拿大境内的捐款可获得税务收据。

Share this article

Subscribe

Tags

精选华文翻译文章

North Vancouver singer-songwriter Duck Lau

北温音乐家刘祖德从小培养作曲才华

当Pancouver透过Zoom视频会议连系上刘祖德(Duck Lau)时,他正处于漆黑的环境中。那是因为他的北温住家正好停电,让这名香港出生的创作歌手的地下室录音室黑暗到伸手不见五指。

Read More »
Satwinder Kaur Bains

纪录片《Unarchived》揭露相片及文件收藏家如何戳破关于卑诗省边缘化社区的官方说法

历史除了由胜利者书写之外,更收录在政府文件库之中。然而,北卑诗大学第一民族研究教授Daniel Sims却不太认同此陈腔滥调的说法。去年,Daniel曾在《乔治王子市公民报》撰文,表示只有装聪明的人才会这样说,因为他认为历史不过是由愿意花时间的人编写,仅此而已。接下来,就是要确保别人阅读你所写的内容。

Read More »
Huei-Ting Tsai

竹艺师蔡惠婷透过钻研、知识传承及大量手艺活,振兴一门濒临消失的传统工艺

在西方世界经营竹林可能看似不寻常,但在台湾南部,竹艺师蔡惠婷在她的协作园区中拥有超过200种竹子。这为她和其他工匠提供了各种竹子的广泛选择,以用于他们创作的产品。「我们根据使用功能挑选最适合的竹子种类,」蔡惠婷以中文告诉《Pancouver》。「每种竹子都有不同的特点。」蔡惠婷来自台南。台南曾经是台湾竹编产业的繁荣中心。在1895年到1945年的日本殖民时期,政府将曾是一门专业工艺的竹藤编织转变为工业发展的重心。

Read More »

The Society of We Are Canadians Too created Pancouver to foster greater appreciation for underrepresented artistic communities. A rising tide of understanding lifts all of us.

We would like to acknowledge that we are gathered on the traditional and unceded territories of the Coast Salish peoples of the xʷməθkwəy̓əm (Musqueam Indian Band), Skwxwú7mesh (Squamish Nation), and Səl̓ílwətaɬ (Tsleil-Waututh Nation). With this acknowledgement, we thank the Indigenous peoples who still live on and care for this land.

The Society of We Are Canadians Too created Pancouver to foster greater appreciation for underrepresented artistic communities. A rising tide of understanding lifts all of us.

© 2023 The Society of We Are Canadians Too Privacy Policy | Terms and Conditions

We would like to acknowledge that we are gathered on the traditional and unceded territories of the Coast Salish peoples of the xʷməθkwəy̓əm (Musqueam), Skwxwú7mesh (Squamish), and Səl̓ílwətaɬ (Tsleil-Waututh) Nations. With this acknowledgement, we thank the Indigenous peoples who still live on and care for this l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