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美連曾拜訪印尼多個地區學習蠟染技巧。]
台灣以其精湛的工藝聞名於世,這個島國吸引著來自東亞各地的遊客,來欣賞這些令人驚嘆的編織家居用品和天然染色的紡織品。由於眾多的印尼移民,這個國家也孕育許多才華洋溢的蠟染藝術家,包括官美連(Emy)。
Pancouver在官美連最近造訪溫哥華時與她進行了交談,她的藝術作品在台灣文化節的「遷徙之後」展出,通過溫哥華藝術家Ann Fu的協助翻譯,官美連以普通話解釋了蠟染的製作過程:蠟染是一種使用丹瑪樹脂、熱蠟以及銅壺筆的染色技術,這種工具通常看起來像一支小筆,上面附有一個小碗。
「我用銅壺筆將蠟塗抹到紡織品上來保護下面的顏色,」官美連說「然後用丹瑪樹脂手繪。」在完成藝術作品後,她會將蠟去除,這個過程在布料上創造出美麗且持久的圖案。官美連表示「我的家人在印尼曾經開過一家紡織公司,那就是讓我開始對這些布料產生興趣的原因。」
她在Pancouver問製作蠟染的過程是否有危險時由心地笑出來。實際上,蠟沒有那麼地燙-約只有攝氏60到70度。她通過將銅壺筆保持在一個特定的角度來使蠟液保持在小碗中,不會倒灑在她的手上而造成燙傷。
荷蘭婦女將蠟染製品運輸到荷蘭
蠟染在印尼有著悠久的歷史,據官美連表示:蠟染起源於爪哇島,一開始是作為專門為皇室成員設計的優雅布品。她指出在那個年代,工匠會使用那些爪哇內陸相當受歡迎的色彩,屬於更加柔和且深暗的顏色。「當那些人回家後,他們開始自己製作自己的蠟染布品」,官美連說「這就是蠟染走出宮牆的方式;它變得更加多彩和活潑,帶著海岸風情。」

學者奧爾加·哈爾姆森(Olga Harmsen)表示在殖民時期,生活在東南亞的荷蘭婦女開始第一批大規模工業化生產蠟染製品,並且大規模出口蠟染布料到荷蘭。「從1890年起,荷蘭裝飾藝術家開始使用這項技術,如Lion Cachet、Dijsselhof和Thorn Prikker,」哈爾姆森在一篇論文中寫道「1900年後,Lebeau成為最著名的蠟染藝術家。」
官美連在印尼幾個不同地區學習了蠟染技巧,其中包括東爪哇,她特別喜歡雅加達的多彩設計,這反映了她陽光的性格。
25年前,她從印尼移民到台灣並成為台灣公民。她居住在桃園,這是台灣西北部的一個沿海城市,毗鄰新北市。作為一位蠟染藝術家,她喜歡將台灣元素融入傳統的印尼藝術形式,將這兩種文化融合在一起。
官美連表示「所有的圖案都有其背後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