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ncouver-Logo

Become a Cultural Navigator

Become a Cultural Navigator

台灣 DJ 汝妮 (Dungi Sapor) 融合傳統歌謠和電子節拍,將年輕人重新與原住民文化聯繫起來

DJ Dungi Sapor
DJ Dungi Sapor will perform free concerts at TAIWANfest Toronto and TAIWANfest Vancouver.

DJ 汝妮 (Dungi Sapor) 在她的音樂影片《 I Ho Yan 》中跨足了兩個世界。傳統而豐富的原住民聲音與充滿脈動的電子節拍交織在一起。同一影片中,汝妮身穿阿美族的傳統服飾出現在台灣的森林和海岸線,以及在華麗的夜店中搖身一變為現代DJ,形成了強烈對比。

《 I Ho Yan 》是過去新年節慶傳統原住民歌曲的現代混音版本。這反映了汝妮努力打破類型界限,確保下一代能擁抱她的台灣原住民文化。

汝妮在 Zoom 上用中文告訴 Pancouver:「台灣人對原住民音樂的理解往往是刻板的傳統印象,就像是長輩們唱的那樣。」然而,她意識到年輕的台灣原住民已對此失去興趣。

汝妮指出:「這將阻止這些歌曲和文化的傳承。」

因此,她決定將這些曲調變得時尚和適合跳舞。(Pancouver 副編輯 Becky Tu 將本次訪談從中文翻成英文。)

透過她的《 I Ho Yan 》音樂影片,汝妮傳達了對未來和過去的感受,呈現出她認為文化是流動而非靜止的看法。

這樣的情感也可以在多語的《 Kaku 》中感受到。她一部分用英語歌唱,幾乎輕聲細語,提到「血液在我的身體中流動,無論我走到哪裡」。以現代的電子節奏伴隨著這些歌詞,並且在不同時間點,轉換成台灣傳統原住民的歌詞。

汝妮將於台灣文化節 (TAIWANfest) 表演

汝妮的另一首原創混音《 Gather Around(圍過來)》,以強烈的電音節拍和高亢的原住民男聲合聲為特色。

汝妮將於8月26日的多倫多台灣文化節以及9月2日至3日的溫哥華台灣文化節演出。在多倫多,演出陣容還包括出生於台灣的多倫多獨立音樂人 Aiko Tomi,她有日本和中國血統。

在溫哥華的第一場演出,汝妮將與來自 Mukwa Dodem Clan(熊族)的加拿大原住民藝術家 GDubzMusic (Gary Bannon)一同演出。第二天晚上,汝妮將與台裔加拿大DJ和文化製作人 Which Nancy 同台演出。台灣文化節的所有活動都是免費的。

在加拿大,像 the Snotty Nose Rez Kids、the Halluci Nation、Digging Roots 等第一民族樂團近年來蓬勃發展,重新將原住民青年與他們的文化連結起來。此外,像 Buffy Sainte-Marie 和已故的 Robbie Robertson 等原住民音樂巨星早在1960年代就登上了音樂排行榜。甚至還有一個屬於原住民音樂的國家CBC廣播節目

然而,在台灣,汝妮幾乎是唯一一位將傳統原住民歌詞與跳躍節奏融合的人。儘管台灣有16個正式認證的原住民族群,超過總人口的2%。

汝妮表示:「有一首歌叫做《Amis Farewell Song (阿美族告別曲)》,有著非常古老的旋律,但是因為沒有人傳承而逐漸被遺忘。我重新詮釋了它。」

在過去的年代,她的部落成員會在年輕士兵被派往戰場時唱這首歌,因為他們可能永遠不會回來。然而,如今,當年輕人被徵召入台灣軍隊時,情況並不像以前那樣悲傷,因為他們可能只會離開一兩個月。因此,汝妮將它混音成一首充滿節奏感的歌曲,以反映這樣的變化。

她堅持說:「這仍然是我文化的一部分。」

歧視對汝妮造成的影響

阿美族是台灣最多人口的原住民族群。汝妮在台灣東北部花蓮縣的阿美族七腳川社光榮部落長大。但她在城市上學時,遭遇了許多歧視。

她仍然記得老師在午餐後關燈讓孩子們午休。其他孩子會開玩笑說,沒有光線,他們就看不見汝妮,因為她的皮膚太黑了。這樣的侮辱,不僅此一次。

「在課堂上會有一些評論,孩子們會問:『哦,你是騎野豬上學的嗎?』」汝妮回憶道。

這些令人痛苦的經歷使她不想參加社區裡的阿美族文化聚會和慶典。中學畢業後,汝妮不再向人們提及她的原住民身份。

performance_-_dungi

儘管如此,她的學業成績一直非常優異,總是名列前矛。這使她有資格獲得獎學金,直到一位老師宣布她贏得太多獎學金為止。

汝妮在大學裡也經歷了種族歧視。一位男教授告訴她,原住民學生和非原住民學生的成就程度有很大的不同。

「我當時非常生氣,所以就離開了,」她說。

汝妮決心攻讀法律,認為這樣可以提升原住民和漢人間的不平等。她還沉浸於電子音樂文化之中。

但是,當一位原住民政府官員聘請她擔任助理時,汝妮中止了對音樂的熱愛。相反地,她專注於學習有關不同部落的公共政策。

TAIWANfest Vancouver_1

毛利人對汝妮世界觀的改變

過了一段時間,汝妮準備辭職,因為她想去英國。但她的老闆不想讓她辭職,於是安排汝妮與紐西蘭的毛利人一起工作。

這樣的經歷對汝妮真是大開眼界。她對毛利人對文化身份的自豪和自信深感印象深刻。

「這激勵了我研究我自己的文化和傳統。」她說。

在返回台灣的途中,汝妮在澳洲雪梨轉機。她正在飯店裡準備休息,但一直聽到牆壁傳來陣陣電子低音。

「我當時感到很懷舊,」汝妮說。 「所以我放棄了睡眠,跑去隔壁。」

看到DJ的表演重新點燃了她對音樂的熱情。汝妮告訴DJ她也是一名DJ,讓她非常驚訝的是,那位DJ邀請了她上台。

「我說:『等一下,我需要拿我的USB,』」汝妮回憶起她當時這樣告訴那位DJ。

儘管汝妮很大程度上已放棄了音樂,但她仍然隨身攜帶這支隨身碟,即使在旅行時。

回到台灣後,汝妮制定了兩個目標。一個是了解她的文化。第二個是重新振興她對DJ音樂的熱愛。

這引領她將原住民音樂和電子音樂結合起來,為重大職業生涯轉變種下了種子。

她意識到,許多加拿大人可能並不知道台灣原住民的存在。因此,在多倫多和溫哥華的台灣文化節,她計劃透過一首新歌代表她國家所認可的16個原住民部落。

「我還會結合加拿大原住民傳統手鼓的聲音,」汝妮透露。 「所以這會是人們可以聽到的文化實際融合。 」

多倫多台灣文化節將於8月26日晚上8點在湖濱中心 (Harbourfront Centre) 舉辦免費演唱會,由 DJ Dungi Sapor (汝妮) 和 Aiko Tomi 同台演出。當天下午3點,汝妮還將在The Lookout舉辦免費的藝術家講座。

溫哥華台灣文化節將於9月2日晚上8點,在 šxʷƛ̓ənəq Xwtl’e7énḵ 廣場(前稱溫哥華美術館北廣場)的 Pancouver 舞台舉辦免費演唱會,由 DJ Dungi Sapor (汝妮) 和 GDubzMusic (Gary Bannon) 同台演出。汝妮將於9月3日晚上8點在同一場地與 Which Nancy 同台演出。請追蹤 Pancouver 的 Twitter 帳號 @PancouverMedia 和 Instagram 帳號 @PancouverMedia。

閱讀原文 >>點此連結

立即行動

Pancouver 激發創造力並促進一個更具包容性的社會。請支持我們關注多元的藝術家!來自加拿大境內的捐款可獲得稅務收據。

Share this article

Subscribe

Tags

精選華文翻譯文章

Ginalina

Ginalina在《Going Back》專輯以西岸情懷重新演繹遠東民謠

Ginalina新專輯《Going Back》是遠東民謠的現代演繹合集。卑詩省家庭民謠歌手Ginalina在她的音樂事業中創造了不少里程碑。她已先後錄製五張專輯,並獲得三個朱諾獎(JUNO)提名。此外,她的英語、法語和國語歌曲創作與演唱更成功擄獲加拿大和亞洲樂迷的心。

Read More »
Chienhua

纏花藝術家陳惠美展現了台灣族群豐富多樣的傳統及文化

陳惠美運用她作為一名纏花工藝師的巧手,為新人們創造了幸福的回憶。此外,她精心設計的作品反映了她的故鄉-台灣不同族群的傳統和文化,體現了這個島嶼的豐富面貌。在北京話口譯Ann Fu的幫助下,陳惠美向Pancouver談到了她的藝術形式-纏花,是一種結合了剪紙、纏繞及刺繡技巧的工藝藝術。在訪談中,她指著各種反映客家纏花、閩南纏花和金門吉花特色的作品,說道「這些都是傳統上在婚禮中使用的,蝴蝶象徵著生育。」

Read More »

The Society of We Are Canadians Too created Pancouver to foster greater appreciation for underrepresented artistic communities. A rising tide of understanding lifts all of us.

We would like to acknowledge that we are gathered on the traditional and unceded territories of the Coast Salish peoples of the xʷməθkwəy̓əm (Musqueam Indian Band), Skwxwú7mesh (Squamish Nation), and Səl̓ílwətaɬ (Tsleil-Waututh Nation). With this acknowledgement, we thank the Indigenous peoples who still live on and care for this land.

The Society of We Are Canadians Too created Pancouver to foster greater appreciation for underrepresented artistic communities. A rising tide of understanding lifts all of us.

© 2023 The Society of We Are Canadians Too Privacy Policy | Terms and Conditions

We would like to acknowledge that we are gathered on the traditional and unceded territories of the Coast Salish peoples of the xʷməθkwəy̓əm (Musqueam), Skwxwú7mesh (Squamish), and Səl̓ílwətaɬ (Tsleil-Waututh) Nations. With this acknowledgement, we thank the Indigenous peoples who still live on and care for this l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