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美族人和大多台湾人的取名习惯不同,在他们的语言中,阿美族不问姓氏,而是问你是谁的孩子。伊麦・阿蹦的姓是她的祖母的名字-阿蹦,而她多用她的名字-伊麦来称呼自己。这个部落的族人称自己为「邦查(pangcah)」,而「阿美(Amis)」更像是一个外族人对他们的称呼。
传统的姓名不是伊麦这位花莲县居民反映她文化遗产的唯一方式,她还以自由潜水来取得渔获,在台湾东北部海域中一路下潜15公尺,最深更达40公尺海域。伊麦以普通话透过温哥华艺术家Ann Fu的翻译告诉Pancouver,「这是一种生活方式。」
除此之外,她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工艺师,起初从事传统的邦查藤编工艺,后来转而使用来自意大利的植鞣皮革。
伊麦是花莲一家名为Kamaro’an的艺术工作室中与非原住民设计师合作的几位原民工艺家之一。在这个空间里,他们创造出兼具外貌和实用性的手提包、提篮及其他产品。「产品的共同特点是我们将传统的技术、方法和图案融入到艺品中」伊麦说,「它们在你的身体上-你使用它们、触摸它们。这些艺品都是非常有质感的,但都有它不同的图案和编织技巧。」也正因为如此,这些艺品展示了她文化的不同面向。
伊麦的部分作品展示了族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传统藤编技巧,其中一个例子是独具风格的提袋手柄以类似渔网及网边的链接方式作为呈现。伊麦表示「我们试图透过这种方式来表达我们的故事。」
伊麦志在破除刻板印象
今年台湾文化节与国立台湾工艺研究发展中心合作,邀请了包含伊麦在内共六位台湾工艺师,在「迁徙之后」中展示他们的作品。除了伊麦的传统原民编织工艺外,展览还包含竹编、蔺草编、台湾越南纸卷艺术、台湾印尼蜡染以及台湾的缠花工艺。这场「迁徙之后」艺术展将持续展出至9月4日,时间为上午11点至下午5点30分,地点位于SFU Segal 大楼(Granville Street 500号)。
邦查的人口是台湾十六个官方认可的原住民族中是最多的,伊麦表示部分社区是母系社会,而其他则为父系社会,并且强调台湾原住民部落之间存在明显的文化多样性。
伊麦说:「他们(各部落)有不同的习俗和传统,因此台湾政府很难制定适用于所有部族的政策。」

【这个葫芦提篮展示了如何以原住民传统编织技巧来创造生活用品。】
伊麦称赞台湾政府试图借鉴加拿大真相与和解委员会的94项行动呼吁,同时也指出台湾的原民部落持续关心着加拿大、新西兰和东南亚的原住民是如何主张并捍卫自己的权利。
另一方面,伊麦也表示在台湾,原住民部族仍然在待遇上「有很大的改进空间」,根据她的说法,人们通常以邦查的穿着或传统祭典来理解他们,但她坚持她的文化还有更多丰富的内容。
同时,她也正在创造主流社会较不容易与邦查联想的产品,伊麦说「我希望人们能抛弃刻板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