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美族人和大多臺灣人的取名習慣不同,在他們的語言中,阿美族不問姓氏,而是問你是誰的孩子。伊麥・阿蹦的姓是她的祖母的名字-阿蹦,而她多用她的名字-伊麥來稱呼自己。這個部落的族人稱自己為「邦查(pangcah)」,而「阿美(Amis)」更像是一個外族人對他們的稱呼。
傳統的姓名不是伊麥這位花蓮縣居民反映她文化遺產的唯一方式,她還以自由潛水來取得漁獲,在台灣東北部海域中一路下潛15公尺,最深更達40公尺海域。伊麥以普通話透過溫哥華藝術家Ann Fu的翻譯告訴Pancouver,「這是一種生活方式。」
除此之外,她也是一位才華橫溢的工藝師,起初從事傳統的邦查藤編工藝,後來轉而使用來自義大利的植鞣皮革。
伊麥是花蓮一家名為Kamaro’an的藝術工作室中與非原住民設計師合作的幾位原民工藝家之一。在這個空間裡,他們創造出兼具外貌和實用性的手提包、提籃及其他產品。「產品的共同特點是我們將傳統的技術、方法和圖案融入到藝品中」伊麥說,「它們在你的身體上-你使用它們、觸摸它們。這些藝品都是非常有質感的,但都有它不同的圖案和編織技巧。」也正因為如此,這些藝品展示了她文化的不同面向。
伊麥的部分作品展示了族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傳統藤編技巧,其中一個例子是獨具風格的提袋手把以類似漁網及網邊的連結方式作為呈現。伊麥表示「我們試圖透過這種方式來表達我們的故事。」
伊麥志在破除刻板印象
今年台灣文化節與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合作,邀請了包含伊麥在內共六位台灣工藝師,在「遷徙之後」中展示他們的作品。除了伊麥的傳統原民編織工藝外,展覽還包含竹編、藺草編、台灣越南紙捲藝術、台灣印尼蠟染以及台灣的纏花工藝。這場「遷徙之後」藝術展將持續展出至9月4日,時間為上午11點至下午5點30分,地點位於SFU Segal 大樓(Granville Street 500號)。
邦查的人口是台灣十六個官方認可的原住民族中是最多的,伊麥表示部分社區是母系社會,而其他則為父系社會,並且強調台灣原住民部落之間存在明顯的文化多樣性。
伊麥說:「他們(各部落)有不同的習俗和傳統,因此台灣政府很難制定適用於所有部族的政策。」

【這個葫蘆提籃展示了如何以原住民傳統編織技巧來創造生活用品。】
伊麥稱讚台灣政府試圖借鑒加拿大真相與和解委員會的94項行動呼籲,同時也指出台灣的原民部落持續關心著加拿大、紐西蘭和東南亞的原住民是如何主張並捍衛自己的權利。
另一方面,伊麥也表示在台灣,原住民部族仍然在待遇上「有很大的改進空間」,根據她的說法,人們通常以邦查的穿著或傳統祭典來理解他們,但她堅持她的文化還有更多豐富的內容。
同時,她也正在創造主流社會較不容易與邦查聯想的產品,伊麥說「我希望人們能拋棄刻板印象。」